返回主页 > 参考资料 > 韩国佛教看话禅

参考资料:韩国佛教看话禅

阅读提示:双击自动滚屏

  【韩国佛教看话禅】

  以和合与改革创新开创未来佛教

  【序文】
  【看話禪 | 看话禅的邀请】

  你是谁?你在去往哪里?

  我们经常被别人问到这个问题。或者偶尔向自己提出这个疑问。

  那么就认真地问一下,并且确确实实地回答一次吧。看看你自己的真实面目和足迹。

  可能如果有一百个答案的话,一百个都会有所不同或者与你想象的不一样。完全用理性来剖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不可能解释清楚的。因为这不是用头脑来回答的问题。

  再问一个问题。

  怎么才能真正生活得好呢?如何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和平呢?如何才能得到永远的幸福,每一天都满怀信心毫不动摇地生活,和他人分享美好而自足的日子、不受伤害也不伤害别人,自然、轻松地生活呢?

  看话禅对这些问题可以给与简单明了的回答。向你揭示每一天都堂堂正正、无拘无束、豁达地生活的方法。在这里展示通向佛国的道路。

  看看那些一心向外,东一头西一头到处碰壁的人们的疲惫的生活吧。学生们赌上全部人生去学习,恋人们豁出一切去爱,过日子的人们把所有都寄托到钱上,职员们把所有自己的未来压在公司上,家庭成员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丈夫或者妻子身上,辛辛苦苦生活着的身影到处都是。

  但是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在等待他们呢,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天那些事情会突然以陌生的面孔出现,要求人们面对。当对方给你留下深深的伤害并离去的时候, 这种现实是非常冷酷的,其原因就是对方和你的期待会发生错位。是因为“我”不知道问什么活着,无“我”而活,无“我”而一味执著于现实。

  如果不想被对象牵着走就要建立自己的中心、找到我自己的珍重的价值,就要确认那个不变的、不是左右摇摆无所依靠的、而是不论任何风雨都不为之动摇地“我”,永劫不变的“我”,堂堂正正、豁达的我自身,那个我的本来面目-主人公。如此一来,就正确地树立了“我”的中心。那么就不是我追随对象,而是对象和事情跟着我走。用赵州禅师的话说,就是一天24小时,自主地活着。令人焦急的是我总是在与其共存但却不能正确看待这个“我”。

  一定要正确看待自己。

  一定要确认我自己。

  确认那个“我”的方法,以理性介入和用语言所不可及的。如果用思维找到了话,那一刻起分明就是不同的。

  开创西方哲学的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这样一句名言。笛卡尔找到了谁都无法否认的、确实分明的存在。就是说他找着找着,发现在思考时自己是分明存在的、那个面目会明澈地浮出,以此道出只有人的思维作用才是确实存在之根据。

  但是思维是理性的作用。在这种理性的作用中,常常被称为“自我”的那个意识在蠢蠢欲动。这个自我喜欢以自己为中心来思考和盘算,以我为中心去分析,执著于我和我的东西,辨明是非,分清归属。总是带着自我这个有色眼镜观察并与对方进行比较。这样一来,就看不到事物的真实和全部,只能看到部分和皮毛而把它当作全部和真理,大言不惭地说这就是真正的自我。而在那一瞬间,我们已经从事物的本质里滑落而去。

  所以用人的理性和语言是看不到人自身的本来面目的,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的。根本不可能的。

  只有把思路和话路断开,我们才能看到真正的自我,显现真正的真理。只有那个时候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我才可以看到自身、才能找到那个活生生的我,那个使我行动、使我思索、使我哭使我笑的那个主体。不是自我在思维,因该是使我行动的那个主人公在思维才对,应该能感受到他的移动,应该和他一起动,和他一起爱,和他一起创作、学习、工作、歌唱,那么在那里就会没有任何的障碍,只有自由和无拘无束。

  看话禅是持话头进行修行的禅,话头是语路、思路以及心路断开之前的话语,是起念以前的念头,是思维和语言不可及的语言,因而不是话语。这个话头切断思维和语言之路,阻挡住奸巧的理性之动,使我们回到佛的位置。持话头然后将其击破之时,理性的壁垒轰然倒塌,于是真理显现。

  持话头是说将话头挂于心头,“我”全部的身心集中于话头的意思。能这样与话头一体,所有的分别作用和杂念就会消失。所以话头即持即明,也就是立地开悟,直接确认佛之面目。那时你我合一,我与虚空合一。

  再者,在日常生活里也是这样,这个话头在我心中被持有的话,那么主人公就位于我的中心,因而直面任何情形都不会动摇。在心里,只有一个话头明显的在动,就会不为感情动摇,不受理性作用的支配,也不去分辨不去比较,对方给我伤害也不会因此而伤心或者发火。这样一来日常生活就变得平和而幸福。而终极是要把话头打破。打破话头的话就能知道真正的自我,生活的目标也就变得明显。不管在哪里,因为是主动地立于这一瞬间,因而不会为前途而担忧,也就能堂堂正正地去,可以独立于宇宙之中。

  他这时才是真正的主人,不管什么样的压迫和拘束都不会困住他,即便是能够困住他的肉体,也不能困住他的精神和语言。

  持话头进入禅定之中,此时此地,话头高挂,分别作用被彻底打破了,就是佛地。我的每一个行动就是佛的行动,佛的行动里没有足迹和痕迹,如果说留有足迹的话那就是虚无,而在虚空中飞翔的鸟正是因为不留足迹而美好。

  韩国正是保留了这种看话禅修行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国家。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以在禅院修行的禅师们为中心来讲授看话禅的历史和修行方法,来展示看话禅精髓的。此文将引导各位去往像蓝色虚空一般的真理世界。

  再问一遍。

  “你是谁?

  不要用头脑,用你的身体;不要犹豫,马上回答。说说看吧。


  【看話禪 | 不对”和“不一样】

  “不对”和“不一样”

  虽然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但人们对此不能认同,这一思维的根源表现在我们的语言习惯上。这在“不一样”和“不对”这样的字眼里表现得很好,媒体要正确区别使用这两种表达方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不说“我和你不一样”而说“我和你不对”,不说“一和二不一样”而说“一和二不对”。双方的想法不一样,人们却说“你的想法不对”。“不对”的意思是“不正确”、“错误”。我们将“彼此不一样”解释为“不对”。所以“和我不一样的”就成为“不对的”、“不正确的”。对我们来说,这样的表达方法非常熟悉,所以也不好说那是表达错误。我认为,这也许是深藏在心里的“我的想法是一切的准绳”——这种自我中心思维的流露。

  世人常说这样的笑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我的是浪漫,别人的是绯闻(外遇)”。“我开车开得很慢,就是为了安全起见,别人这样做,就是小心眼”。“我的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就是很有主见的,别人家的孩子这样做,就是没有礼貌”。“我做的是投资事业,别人做的话就是投机”等等。

  将这些当作笑话,还可以。但是这些思维表露成“和我不一样的想法就是不对的”,甚至强求别人“你不对,所以应该按照我的想法做”。

  为什么?“我的想法是正确的”,这是普遍的见解,而普遍、正确的是理所当然的啊!

  这样的强求令彼此不舒服。

  从前有一个小公司的老板。如果销售业绩比平时好或有意外的收入,这位老板就会和职员们一起聚餐,去酒吧、练歌厅,这样去一茬、二茬、三茬。他认为自己是很好的老板,和员工一起享受、肯为员工花钱。直到有一天他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位老板为了职员聚餐、去练歌厅,可后来发现,有些职员其实更想早点回家。他心里想,不聚餐、不去练歌厅,把收入的一部分分给职员,也许更为明智。

  在家里也一样。父母认为,我对子女做得正确、施爱,但子女也许认为这不是爱而是束缚。每个人性格不同,生活方式不一样,所以人生的模式和想法不一样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喜欢,所以别人也会喜欢”,这种想法实在太天真了。人们说: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双胞胎之间也会有隔阂。以为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出生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想法,这无异于认为兔子会长角或乌龟会长毛。

  “我和你的想法不对”,这是错误的表达方式。“我和你的想法不一样”,才是正确的表达。语言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表达思维的方式。因此,有意识地使用正确的语言,思维和习惯也会跟着改变。尽管改变语言习惯会是一趟艰苦的旅程,但还是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译者按:在韩语里,“不同”(dareu-da)与“不对”(teulli-da)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单词,但现在的韩国人一般以“teulli-da”(不对)一词来表达“不同”之义。


  【基础阶段】
  【第一章 祖师禅与祖师禅的传承】
  【看話禪 | 祖师禅的意义和沿革】
  【祖师禅的意义】

  祖师禅是指觉悟的祖师们悟到~本自具足的觉悟世界,即是显现在眼前的法门。立于此门时,语言和思维之路自断,而了了分明自性佛,且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有句话说,“体露金风”。这就是秋风落叶,树的本来模样赤裸裸地露出来的意思。任何人也一样觉悟的话,那语言和思维的自我存在方式即破灭,法界的真相亦如实地显现。祖师禅也就是如此。

  佛陀将自己体会到的觉悟世界,用以心传心的方法传给摩诃迦叶尊者,其机缘如下。

  有一天,佛陀拈一朵莲花给大众看,其中唯独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拈出莲花显示心,迦叶尊者心领神会,用微笑回答。这就是“拈花微笑”。

  禅就在拈花微笑的机缘中诞生。佛陀传给迦叶尊者的法,之后老师和弟子之间不断地传承下来。

  在印度第二十八位传授此法的就是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前往中国去传达佛陀真正的禅法,成为了东土的第一位祖师。

  【祖师禅的沿革】

  中国的禅宗始于印度的第28代祖师~达摩禅师(?~?),亦即是中国的第一代祖师,继而将佛陀的禅法传予~二祖慧可(487~593)、三祖僧璨(?~606)、四祖道信(580~651)、五祖弘忍(594~674)、六祖慧能(638~713)禅师连绵不断地传承,终形成了中国禅宗的巨大沿革。

  达摩祖师曾经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来示现‘心’,历代祖师们也‘以心传心’,所以称为祖师禅。

  实际上使祖师禅扎根在中国的是六祖慧能禅师。慧能禅师所云的~所有人直视本来就有的自性,那就是当下觉悟本来面目的“顿悟见性”之阐扬。又,中国的禅宗之所以源远流长,正是因为慧能禅师展开顿悟禅法之弘扬。

  为慧能禅师的禅法,打下坚实基础的是他的弟子荷泽神会禅师(670~762)。他大大发扬了慧能禅师的单刀直入,直了见性的顿悟法。神会禅师之后,大大发展祖师禅的是马祖道一禅师(709~788)和石头希迁禅师(700~790)门下的善知识们。他们以长江以南的江西和湖南为中心,大大振兴了祖师禅风。马祖和石头禅师广泛地进行祖师禅的教导,收了许多杰出的弟子,进而使禅宗深深扎根在历史里。

  比如,马祖禅师的许多弟子中,有百丈怀海禅师(749~814)。百丈禅师制定禅院的清规,并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禅修共同体“丛林”。此外,他亲自实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原则,打下一边自给自足,一边专心修持的禅院共同体之基础,奠定了禅宗在历史上的重要席位。

  马祖禅师和石头禅师门下许多辈出的禅师与善知识们,将禅法广传到中国乃至东北亚各地。

  12世纪中期宏智正觉禅师(1091~1157)宣扬默照禅,而大慧宗杲禅师(1089~1163)对此进行批评,致使看话禅体系化,并广泛扩散了看话禅。于是祖师禅,在修行方法上又分为默照禅和看话禅,来迎接新时代。

  大慧宗杲禅师体系化的看话禅,是保留祖师禅核心的最佳修行法。看话禅不仅原原本本地继承了祖师禅所强调的见性体验,而且它是通过话头,将祖师们所显现的心之本来面目,打破语言之路,当下开悟的卓越修行法。


  【看話禪 | 韩国禅的历史和传统】
  【禅的传来和祖师禅的接受】

  韩国的看话禅是~继承六祖慧能禅师祖师禅的祖师禅正宗法脉。新罗末期高丽初期,该禅法首次传入韩国,当时赴唐留学的求法僧们,从中国接受禅法后,返国弘扬此禅法。

  他们大部分都是从慧能禅师的弟子那习得禅法,然后形成了“九山禅门”。高丽时代将“九山禅门”统称为“曹溪宗”,这意味着是继承慧能禅师禅法的禅宗。

  大韩佛教曹溪宗的 “曹溪宗” 宗名,就是源于慧能禅师驻锡弘化“开顿悟禅”之法的山名。自唐宋以来,人们将慧能禅师称为曹溪慧能,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曹溪宗的正体性就在于继承祖师禅的正统法脉。

  曹溪宗的宗祖道义国师,从慧能禅师的第四代弟子西堂智藏禅师(735~814)那习得了禅法。道义国师拜智藏禅师为师父,参究话头,终于打破了疑团。智藏见此情景,就像从石堆里找到美丽的玉石,在贝壳里捡到珍珠一样高兴地说道:“若不传法予此人,那要传予何人呢?”(《祖堂集》第17卷),并将他的法名改为道义。

  高丽时代天台宗出现,得到王室有力的支持,禅宗则有所衰微,但从12世纪开始整顿教团,进而打下了新的基础。迦智山门的圆应学一国师(1052~1144)和阇崛山门的大鉴坦然国师(1070~1159),亦为禅宗的复兴做出了努力。此外,李资玄(1061~1125)居士与禅僧们密切往来,对当时高丽禅造成思想上的影响,且绽开了‘居士佛教时代’之硕果。

  【看话禅的接受和扎根】

  高丽时代武官掌权时期,普照知呐禅师(1158~1210)大大掀起了禅风。普照国师在修禅社(现在的松广寺)发起一起修行禅定和智慧的“定慧结社”,修禅者从四方云集而来。这时,大慧禅师(1089~1163)树立的看话禅法,才刚由普照国师首次传入韩国,国师为利根器的修行者揭示了看话禅。

  但是正式接受看话禅的则是真觉慧谌(1178~1234)国师。慧谌禅师编纂了韩国最早的公案集《禅门拈颂》。这一公案集为禅僧们开辟了用话头学习的实质道路。他还详细地阐明修行者进入“无字话头(狗子无佛性话)”时发生的具体病痛和症状。

  慧谌禅师以后,看话禅的修行法和家风由修禅社的16位国师继承。他们活动期间,又从中国数度传来了看话禅的修行法。

  1270年武臣政权垮台,修禅社衰退,由一然(1200~1289)禅师整顿看话禅的禅风。这一时期,许多高丽禅僧前往元朝求法,带回了许多禅学书籍和新的禅法,为高丽禅迎来新面貌。

  【看话禅的发展与本土化】

  高丽末期三位善知识使得看话禅牢牢扎根在韩国。这三位善知识就是~太古普愚(1301~1381)、懒翁惠勤(1320~1376)、白云景闲(1299~1375)禅师。他们亲自前往中国,与禅门的宗师们较量禅机,进而继承了临济宗的正宗法脉,返回高丽。这三位善知识树立了一个严正的传统,即:按照成为当时高丽禅门新家风的蒙山禅师之教导,开悟后,再去找本色宗师得到认可。

  懒翁惠勤和白云景闲禅师所作出的努力固然令人瞩目,但高丽末期将看话禅广泛地弘扬和扎根在高丽的还是太古普愚国师。普愚国师主张按照本分宗师的家风以及超越佛陀和祖师的禅教法,“即使大藏经的所有教导、一千七百公案、临济的喝、德山的棒,从本分上来讲,都是空的”。

  国师教大众修行看话禅、参话头、探疑团,使疑团不断,待参破话头以后去找本色宗师,检证觉悟之境。这就是太古禅师~‘参究话头,觉悟之后去找本色宗师,然后自问是不是真正的觉悟?’所形成的看话禅修行体系。

  太古普愚国师被尊崇为大韩佛教曹溪宗的中兴祖,是因为他确立了看话禅的修行体系,并且继承中国临济宗的正统法脉,这一法脉经由朝鲜佛教持续地传承下来。

  【朝鲜时代看话禅的传承与近代看话禅的复兴】

  看话禅由普愚国师全面扎根于韩国,并以此为契机,成为了韩国佛教的主要修行法。普愚国师的禅脉传予幻庵混修(1320~1392)、龟谷觉云、碧溪正心、碧松智严(1464~1534)、芙蓉灵观(1485~1571)禅师,到了灵观禅师则形成清虚休静(1520~1604)禅师和浮休善修(1543~1615)禅师两大禅脉。

  西山禅师门下出了鞭羊彦机(1581~1644)禅师和四溟惟政(1544~1610)两大巨匠,其中鞭羊彦机禅师的门派后代更是澎渤发展,如:枫潭义谌(1592~1655)、月潭雪霁(1632~1704)、唤惺志安(1664~1729)禅师。

  近代,大大宣扬曹溪宗看话禅禅风的有镜虚惺牛(1846~1912)禅师和龙成震钟(1864~1940)禅师。镜虚禅师继承了龙岩慧彦禅师的法。镜虚禅师的出现,成为复活奄奄一息的看话禅禅风之直接契机。镜虚禅师的弟子有水月(1855~1928)、慧月(1855~1928)、满空(1871~1946)、汉岩(1876~1951)禅师等。龙成禅师则传法予唤惺志安禅师。从看话禅来讲,法比什么都重要。于是,曾失去活力的禅,由这些法师们恢复了朝气,而他们的禅风都是基于祖师禅的看话禅一脉。


  【看話禪 | 韩国祖师禅的家风】

  韩国佛教活生生地保留了祖师禅家风的看话禅修持,这在其它佛教圈是看不到的稀有事。

  曹溪宗每年有2000多名修禅衲子,在100多个禅院参加三个月的夏安居和冬安居。安居是指在禅院足不出山门地精进参禅。在安居期间,修行者凌晨三点(一般寺院的早觉时间)或两点起床。早觉后,禅院的大众按照竹篦(香板)声礼佛三拜作早课。在禅院,除了用斋和出坡时间以外,依各个禅院的清规,坐禅精进到晚上9点~11点。个个禅院的精进家风不一样,所以每个禅院的精进时间也有所不同。禅院的精进家风可以分为下列三种。

  第一,一般精进,是一般的精进修行,一天参禅精进8~10个小时。
  第二,加行精进,是加长修行时间的精进,一天参禅12~14个小时。
  第三,勇猛精进,24小时不睡的精进,一般参禅18个小时以上。在大部分禅院,一般大众勇猛精进7天;有些禅院,勇猛精进一个月。

  此外,还有在三个月或三个月以上的期间里不躺下而坐禅的“不倒单(长坐不卧)”;也有一个人锁在单人房里,足不出户,精进修持的“无门关”修行。修行无门关大致是6个月、一年、三年、长则6年。另外,以15个月结社、三年结社等的形式,全部大众一律禁止下山,在一个禅院内一定的期间精进修行。

  安居结束后,禅僧们就去云游。这些禅僧叫作“云水僧”,意思是如云彩或河水般四处参学。法师们之所以去云游,是因为要将在安居期间参禅精进所悟到的境界,于日常生活中来落实。此外,禅僧们还去参见名眼宗师,以期检证自己觉悟或修行的层次。云游也是在种种生活的境界中,如实地参话头的一个求道过程。有些衲子在解制期间,仍继续在禅院精进修行,这叫作“山季结制”。

  韩国每座山上都有禅院或小庵子。云水衲子们为了将累劫黑暗化为自性光明,而聚集在这,专注一念不为所动地参究话头,渐而进入坐禅三昧之境。也有许多在家众,于城市的禅院里参话头,精进修持心地法门。


  【第二章 看话禅纲要】
  【看話禪 | 看话禅是什么?】
  【看话禅的本质】

  大慧禅师为示显“心”之重要而说:“一句了然”(话语一落就开悟);永嘉玄觉禅师(665~713)也在《证道歌》里说:“一句了然超百亿”(话语一落的明白、开悟,远胜过千百亿的法门)。

  看话禅就是~通过佛陀和历代祖师们所说的一句话或瞬间示现的动作,超越百亿法门,达到觉悟的修行法。这正像在黑暗的房间开灯,瞬间照亮一切的道理一样,看话禅就像这样一下子超越而进入了如来境界。

  看话禅就是“看话头,正确观照本来性品之禅法”。看见本来性品,就开悟。这本来性品就是人人都具有的自性。看见这一性品就觉悟,所以称为“见性成佛”。

  自释迦牟尼佛以来,看话禅经过印度和中国,成为觉悟自性的许多禅法中最为澎渤发展的修行法。看话禅之所以殊胜,是因为打破~显现心之当下的禅师们的种种话头,而当下见性成佛。话头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话语,所以利根器的人一接受话头,就当下开悟。

  但是大部分人无法这样做,所以不得不参话头起疑心。那么,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如何参究话头,其意义何在?

  以下是赵州法师(779~897)的无字话头。

  【有一位法师问赵州禅师道:“狗子有佛性也无?”禅师答道:“无”】

  “‘佛陀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可是赵州法师‘为何说无呢?’”,修行者要这样起疑心,这就是参究话头的要领。

  话头这样使修行者大起疑心,然后使修行者的心完全凝聚成疑团,最后引导修行者打破疑团抵达悟境。

  话头还彻底断绝思维的所有出路,如:不能这样或那样做、也不能打退堂鼓,四方都由银山铁壁割断,像站在一丝风也透不进的铁幕般。

  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不能这样也不能那样,可是也不能用另外的方法。无论如何没有快捷方式的路,任何路也不被允许,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疑团即话头,当下活生生地活络起来。

  【看话禅为何强调疑心?】

  看话禅的生命就在于通过彻底的疑心来开悟。话头燃烧分别意识,令人觉悟自己的本性。人们的分别意识,因戴着自己的有色眼镜来观看对象而产生的思维判断,所以它是不完全的。它拥有无法如实地查照事实的盲点,所以越来越近于不完全性。

  这正是因为我们常以“自我” 为中心来思考,这样那样地衡量世间而产生的自我意识高张之见解的缘故。又我们吃、喝、思维的理性结构也是这样,而这问题就在于自性被这些分别意识给遮盖,而令正确的本来面目没有清楚地显露出来,所以只有打破这分别意识才可以显现自己的本性(本来面目)。

  为显示本来面目而参话头,专注恳切地参究这疑团并和它融为一体。如此极切地起疑,清清楚楚地参到只剩一个话头,那么这时一旦遇到某种契机之缘,话头将不攻而破,瞬间就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这好比挣扎在漆黑的黑暗里,一心期盼能睁开眼睛的盲人遇到契机,一下子睁开双眼般。但是睁开眼睛以后,只是确认到那觉悟原本就具足的,所以没有所谓的得到,也没有所谓的觉悟。


  【看話禪 | 看话禅具备祖师禅的特征】

  祖师禅和看话禅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上还是同样的结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祖师禅和看话禅只是按照时代的意义来区分的名称,只是历史上的区分而已。另外,看话禅可以说是原原本本地蕴含了祖师禅的精神和道理。只是修行方法上强调参究话头,所以叫做看话禅。那么区别祖师禅和其它修行法之不同的特征是什么呢?

  【祖师禅的特征】

  ① 强调本来成佛

  任何人本来是佛;宇宙万物都本来是佛,一切都本就已经完备的。看见的一切,本来就完成的,所以称为佛陀,称为极乐。只是我们被分别妄想遮住,看不到本来佛而已。从本来佛的立场上来看,我们自体已经成佛,所以不需要再去区别烦恼和菩提,亦不用去除烦恼。

  祖师禅说本来成佛,所以它不是区分烦恼和菩提,也不是除去烦恼成就菩提的修行,而是~烦恼就是菩提,众生就是佛陀。

  ② 佛陀的觉悟和祖师的觉悟没有不一样

  在祖师禅中,祖师是指开悟的善知识,而祖师和佛陀的觉悟世界也绝无不同。另外,收集祖师话语的《语录》被认为是佛陀的经典般,如:最具代表性的~记载慧能禅师之法的《六祖坛经》。

  佛祖和祖佛这个词被一起广泛地使用之理由,正是因为在祖师禅中,同样看待佛陀和祖师之故。

  ③ 通过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禅问答、棒、喝以及其它机缘所得到的觉悟

  在祖师禅里,藉由老师说法、高喊、扬眉瞬目、棒喝教育等行为,直指人心而开悟。也有像清虚休静(1520~1604)禅师那样听到鸡鸣声而开悟的。

  这样的所有行为和机缘都是离开语言和思维,显现当下之心地法门,能领会到这个的修行者就是开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④ 强调言下便悟

  祖师禅的初祖达摩禅师对二祖慧可禅师说“将心来,与汝安。”,话语一落,慧可禅师当下就觉悟;六祖慧能禅师也听到《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偈语的瞬间就开悟,这样的“一句了然”(一句明白)就是“言下便悟”。此外,禅的祖师们也通过这样的禅问答或听开示就开悟了,而不能犹豫不决,应该当下一句了然。

  【看话禅恢复了祖师禅的本来精神】

  宋朝时期将祖师的禅问答和法语,通过思维来分别和理解的风气很浓厚。其结果,产生了~在祖师的词句上加以独特的解释,而蔚成颂古文学流行于当时。那时,越来越多的士大夫关心禅或参禅修行,他们用意义或义理来理解祖师们的禅问答,并把它用偈颂来表达。于是它失去了起疑心而达到觉悟的本来意义,堕入于将话头理解为思维的义理禅之倾向。

  大慧禅师面对这样的时代弊端,将历代祖师们的话头重新组织为达到觉悟的框架,向世间开展了更为积极的禅法“看话”。这历代祖师们以心传心的禅问答,定形化为开悟的重点这一独特的方法,将用彻底的疑心来参究话头的禅法,体系化并扎根在这世间。如此在日常生活中的祖师禅之禅问答,在看话禅来看,定形化为直视自性的活路,也就是话头,这就是祖师禅和看话禅的形式上之差异。

  在祖师禅,如果没有一句了然的话,将对祖师的话继续怀疑;看话禅也强调瞬间的觉悟,如此看来,祖师禅和看话禅在修行方法上是没有本质的差异。

  看话禅成立的意义,在于重新恢复历代祖师的精神。即:将在宋朝用义理来解释的祖师们的话和行为,活生生地恢复为历代祖师们本来生活的本体。


  【看話禪 | 看话禅强调本来成佛的理由】

  【本来成佛是什么?】

  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个个圆成。《金刚经五家解》〈冶父颂〉

  这是冶父禅师的偈颂,是“众生本来即佛”的意思,本来成佛的意思就是这样。那么我真的本来是佛吗?如果我是佛的话,那就不用修行了吗?

  祖师禅说 “众生不是通过修行而觉悟成佛”的,也就是说众生不是为了成佛而参禅修行的。因为“我们本来是佛”,本来具足的自性不是修行而得到的,如果修行得到的话,就会破灭。像真理不是失去的一样,本性不是丢了又找回来的,自性本来具足,所以我们只看本来佛(自性佛)就可以。

  所以禅是强调~直视自性即本来成佛,不是洗去烦恼而呈显佛性。“你本来圆成,看你那样的自己,看看”如此确认就是禅,而非另假外求的。

  大慧禅师说:

  忽若悟得此心本来成佛,究竟自在如实安乐,种种妙用亦不从外来,为本自具足故。《书状》,〈答阵少卿〉

  释迦牟尼佛也确实说过人人本来成佛,佛陀还说:「见法即见缘起,见缘起即见法」。缘起法只是由释迦牟尼佛发现而已,不是创作的,与佛陀无关地在这一世间永远存在,所以缘起法里里外外都存在。

  《华严经》〈如来寿量品〉里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意味着我们清净的心就是佛陀的心。把它用理论来体系化的就是“如来藏思想”,如来藏又称为佛性。佛性思想就是说一切众生本来具有佛性,即标榜自性清净心。佛性即如来藏,是指清净的如来法身。

  【如何呈显本来成佛?】

  在佛教修持上,“以修行为成佛的过程而理解和出发”还是“站在本来成佛的立场上出发”,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修行逐渐修除烦恼的路,亦即是众生成为佛陀的修行法,称为“渐修法”。部派佛教的禅法和神秀禅师的北宗禅都属于渐修法。

  但是慧能禅师所继承的禅法,是站在“人本来就是佛”的立场上。慧能禅师的南宗禅是达摩祖师传授的祖师禅的精髓,也是看话禅的核心。通过坛经里的神秀禅师和慧能禅师的偈颂,让我们来看看北宗禅和南宗禅的差异。

  <神秀的偈颂>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

  这将心的本性比喻成镜子,明镜的本性被烦恼的尘埃遮盖,而无法觉悟。不断抖落尘埃修行,就可以成就真心。

  <慧能的偈颂>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

  慧能禅师的偈颂和神秀禅师的截然不同,清净的佛性本来具足,所以觉悟它就可以。心没有模样,本来无一物,任何尘埃也不能遮盖它,也不是修的对象。

  【本来成佛,那为何要修呢?】

  人本来成佛,为何要修呢?那是因为我们陷入有“我”的错觉里,不知自己本来即佛。因为看不到自己本来是佛,所以为了看到它而修行。历代祖师们并没说过:让人不修行而游手好闲地过日子。人若不修行就是凡夫,所以祖师们强调要用功修行。为什么呢?为什么说不用修,而又说要修呢?

  那是因为凡夫众生的实况,还无法完全地发挥本来成佛的自性。然而尽管我们的自性就是佛陀,我们仍得要修行,只是修行时,要从我是佛陀的角度上出发。

  所谓修行是指相信平常心就是佛陀,而不分别不取舍的。这并不是造作的修行,只是迷惑的人无法相信它,而陷入烦恼的痛苦中。重要的是不造作这个那个的心,所以马祖禅师(709~788)说: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谓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传灯录》

  离开造作和是非是为了除去知见(知解)的。有人问:「如何修道才可以悟道?」,马祖禅师回答说:「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中不滞,唤作修道人。」。

  于善恶事中不停滞,这意味着不陷于分别和取舍中。我们参究话头而修行,就是坚信、体验、确认自己本来成佛的事实。修行者为了一起除去造作与是非分别,而参话头。


  【看話禪 | 看话禅为何是最上乘法?】
  【看话禅是最上乘法的理由】

  将看话禅说成最上乘法的理由是什么?

  第一,因为看话禅完好地保留了祖师禅的传统,而祖师禅则克服了当时流行的通过止观法门之渐修法,展开顿悟见性的殊胜修行法。换句话说,远离语言和义理,直指人心,当下领悟心灵的真面目,这就是祖师禅。所以历代祖师们说“用手指指月亮,应该看月亮,为何看手指?”西山禅师在《禅教诀》里说:

  禅是佛心,教是佛语也。教也者,自有言至于无言者也。禅也者,自无言至于无言者也。自无言至于无言,则人莫得而名焉,强名曰心。《禅教诀》

  第二,看话禅具备一切,成就一切行,无拘无束。禅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禅师如是说:

  万法进通,万行具备,一切无离,但离法相,无作所得,最上乘法。《六祖坛经》

  第三,看话禅不仅笃实地继承了祖师禅的精神,而且它拥有卓越的力量,就是运用祖师禅最具特色的形态~话头参究法来断绝分别意识流。

  看话禅是通过参究话头,最快达到觉悟的径截门,于是成为了佛教禅宗史上最发达最高的修行法。径截门是指“断绝种种迂回的方便,达到根源的最快、最简明、最合适的路”,与其它修行法相比的话,看话禅是最正确、最快觉悟的禅法,所以叫做最上乘法。

  大慧禅师在《书状》里强调径截门说:「若许久,犹未得力,当求个径截得力处。」,在韩国也有普照、真觉、懒翁、太古、西山、鞭羊禅师等大善知识们都明确说道,径截门的看话禅才是最上乘修行法。

  【看话禅任何人都可以修持吗?】

  最上乘修行法“看话禅”,任何人都可以修持吗?《六祖坛经》里说,根器优秀的上根器者(利根者)可以修祖师禅。那么若不是上根器者,就无法修祖师禅或看话禅了吗?并不是这样。根器低的人(钝根者)自己迷惑,只向外寻找佛陀,没有领会自性。但即使是钝根者,也聆听祖师禅的教法,不再外求的这瞬间,当下观照自性的话,那也就是利根器了。这样的人或是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看话禅之门。

  又修禅并没有出家人和在家众的区别,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也无关。对于这一点,慧能禅师在《六祖坛经》里明白地说道,

  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六祖坛经》

  如上所述,慧能禅师说道,在修行上在家和出家、家和寺没有任何区别。他强调说,不管何处真正发心恳切地修心,这才重要。继承祖师禅精神的看话禅,也没有在家和出家的区别。

  另外,在参禅修行者当中,偶尔有人看不起其它的修行法,这是修行者最需要警惕和铭记于心的~陷入于骄傲之心的路。

  修禅者陷入于骄傲之心,往往是因为无法区别月亮和手指。以坐禅本身为目的,或认为觉悟就可以的见性第一主义,有时候成为养成傲慢的毒。确立正见真正发心的修行者只有下心,至于骄傲之心,连影子也找不到。一切傲慢消失的修行者的样子才是人人都要具备的最为温暖正确的修行者的品位和姿势。


  【看話禪 | 从看话禅中看~见性的内容】

  直视自性就是觉悟。里里外外都很明亮,照亮我们的本来心,而直视其性品,这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觉悟。

  祖师禅将觉悟者称为无心道人。见性就是领悟无心,而无心构成见性的内容。黄檗禅师在《传心法要》中对无心道人的心如是说:

  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寒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传心法要》

  黄檗禅师将见性者的无心之境界比喻为虚空,虚空的样子就是觉悟者的心。虚空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那是无法用心来估量,广大无边,远离一切价值判断的。

  同样我们的自性也本来清净空寂,包含万法。众生的心和佛陀的心都拥有般若的智慧,照亮一切。虽然在和这一样的智慧光里,而众生的心却执着被烦恼的云彩遮住所显现的境界为真实,这就是妄念。我们被这妄念遮住,而看不到清净的自性。

  见性开悟后,我们该如何呢?《六祖坛经》说,见性的话,用无念来过生活。无念不是干脆不想的“离念”,而是想是想,但无拘无束的。

  见性的道人想倒是想,但不会被念头所绊。用无念生活才可以见性,这与没有见性的生活截然不同。没有见性的众生执着念头和对象,过着受束缚的生活,但见性的道人真正自由自在地生活。

  觉悟者随时随地自由自在,分别你我的我相消失,无拘无束。觉悟者并未拥有别具只眼的道力或神通力,也不是具有随心所欲地改变周边环境或外部条件能力的人。他也和一般人一样吃饭睡觉行动,但因为见性之前和见性之后的眼光不同,所以他的生活不得不与众不同,而这正是他观看生活和世界的眼光不一样之故。


  【第三章 佛陀的教法和看话禅】
  【看話禪 | 佛陀的说法、心和看话禅】
  【佛陀的说法和禅】

  西山法师说:

  世尊,三处传心,为禅旨,一代所说者,为教门。故曰禅是佛心,教是佛语。

  《禅家龟鉴》

  禅是依据佛陀开悟的法和教授而来,从思想方面来看,是以佛陀的教法为根基;在修行方面,则继承着以心传心之法。

  看话禅虽然是个杰出的教法,但其目的在于觉悟佛陀的真理,而这真理与佛陀开悟后,向我们揭示的教导没有不一样。

  佛陀对于觉悟所存在的实相,以中道、缘起、无我、空来表达。禅是将佛陀所发现的真理,在当下瞬间亲证中,呈现出光明的路。慧能禅师在《六祖坛经》中对般若如是强调:「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所以再三地提道:般若三昧是般若的实践,是空的实现。

  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般若行。《六祖坛经》

  禅所说的觉悟就是基于空的般若行,其般若又基于缘起和无我。

  【佛陀的心、禅、三处传心】

  佛陀用语言和远离语言的禅法传达了众生的本来面目~佛心。佛陀用“以心传心”的方法,在三个地方传法予迦叶尊者,这称为“三处传心”。祖师禅和看话禅就是源于这“三处传心”。

  三处传心的内容在《禅语录》中,虽是常出现最具代表性的话头,但在佛经里也可以看到。经典中出现的这些事实,随着禅宗的发展,更被强调。在这我们将探讨这经典和祖师语录所依据的“三处传心”,并了解其意义为何?

  ① 灵山会上拈花

  灵山会上是佛陀在灵鹫山说法的法会情景,这第一机缘就是“佛陀拈花示众,迦叶尊者微笑”,也是人们所广泛知晓的“拈花微笑”。拈花微笑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记载着如下内容。

  尔时世尊箸坐其座廓然拈花示众。会中百万人天及诸比丘尼悉皆默然。时于会中唯有尊者摩诃迦叶。即见其示破颜微笑。从座而起合掌正立有气无言。

  尔时佛告摩诃迦叶。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有智无智得因缘证。今日付摩诃迦叶未来世中拳事诸佛 当得成佛。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大日本续藏经

  禅始于“佛陀拈花示众,迦叶尊者微笑”这意义深远的机缘,佛陀默默无言拈花传心,迦叶就当场开悟微笑以对,这就是以心传心,拈花微笑。

  ② 多子塔前分半座

  佛陀与迦叶尊者分坐的所谓“分半座”的内容记载于《佛说中本起经》中。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众说法。天龙鬼神。四辈弟子。严整具足。于是摩诃迦叶。垂发弊衣。始来诣佛。世尊遥见叹言。善来迦叶。豫分半床。命令就坐。迦叶进前。头面作礼。退跪自陈曰。余是如来末行弟子。顾命分坐。不敢承旨。大众佥念。此老道士。有何异德。乃令世尊分坐命之。此人又。唯佛明焉。于是如来察众所念。欲决所疑。广论迦叶大行齐圣。世尊又曰。吾以四禅。禅定息心。从始至终。无有损耗。迦叶比丘。亦有四禅。因禅得定意。

  《佛说中本奇经》卷上〈大迦叶始来品〉第十二

  以上的经典重视佛陀和迦叶尊者分坐位子的一事。由于此事发生在多子塔前,因此禅语录将它称为“多子塔前分半座”。禅语录中所记载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佛陀在多子塔前说法时,迦叶尊者来了,但法会坛场已没有空位,而没有人让位给他。那时,佛陀叫了迦叶尊者,并和他分坐在一起。大众不知为什么,只有迦叶尊者知道其意思。

  ③ 沙罗双树下椁示双趺

  佛陀涅盘的“跋提河”山坡上有两棵沙罗树,佛陀就在这两棵沙罗树下进入涅盘。佛陀涅盘后在棺木里把两只脚露出来,这叫做“沙罗双树下椁示双趺”。初期经典《大般涅盘经》对此记载道:

  尔时迦叶复重悲哀与诸弟子右绕七匝 盈目流泪长跪合掌。说偈哀叹 苦哉苦哉大圣尊我今荼毒苦切心 世尊灭度一何速大悲不能留待我 (中略)

  哽咽悲哀说是偈已。世尊大悲即现二足千辐轮相。出于棺外回示迦叶。从千辐

  轮放千光明。遍照十方一切世界。尔时迦叶与诸弟子。见佛足已。一时礼拜千辐轮相。

  《大般涅盘经》后分 卷下。 大藏经

  像佛陀给迦叶尊者拈花看的事一样,分坐位子和椁示双趺,都是佛陀不假言语地向迦叶尊者传心的事。

  佛陀的三处传心在祖师禅门中都成了话头的原形。灵鹫山上对迦叶尊者传心的“拈花微笑”算是最初的话头。话头本来是显现始终如一的佛性,所以不能加什么最初或最后这样的修饰语,只是举个历史上的根源,就是这样罢了。


  【看話禪 | 话头参究法与缘起、中道的结构】

  看话禅虽然是宋朝时期完成的修行法,但其方法论本身不是全然新的。话头拥有强有力的力量阻挡一切思路,话头的结构与佛陀所说的中道、缘起的结构密切关联。

  有人问“狗子有无佛性?”,赵州法师回答说“无”。法师回答的“无”不能用以下四种方式来理解,即 ①有,②无,③亦有亦无,④非有非无。以上四种思维叫做“四句”,“无”字话头在这四句中,不仅不承认任何思维方式,也不允许这思维的本身。

  大慧禅师对此说道:

  若不着有。便着无。若不着此二种。便于有无之间。搏量卜度。纵识得此病。定在非有非无处着倒。故先圣苦口叮咛。令离四句绝百非。直下一刀两段。更不念后思前。坐断千圣顶宁。四句者。乃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是也。

  《书状》〈答张提刑〉

  大慧禅师吐露修行应超越四句,“百非”也是扩大四句的概念来应用的,所以它与四句的意思差不多,禅语录也强调应超越四句百非。

  让我们来看看马祖禅师的说法,

  有位法师向马祖禅师请教问道:

  “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 《马祖录》

  看话禅修行者就这样阻挡了一切四句分别的出口,然后面对着如银山铁壁般的话头。那么,如何远离四句百非,才可以与中道、缘起的结构一致呢?

  缘起的道理与中道的道理没有不一样,中道是在失去这个那个的立场上,如实地观看这个那个,是对宇宙和生活的正确观点。可是中道并不意味着是这个和那个的中间,而是这样也错,那样也错,我们无法用话语或文字来表达它。这时我们的想法陷落于不能这样或那样的地步,就像桶里的老鼠一样,动弹不得。

  中道是指同时远离这个那个的法界真相,这中道之理的领悟,决非易事。中道的道理以有或无,任何思维分别都无法证得。

  龙树菩萨(150~250左右)为了重新阐明佛法的核心教义~中道,而撰述了《中论》,成为佛教的祖师。这《中论》也决不容许对问题以四句作答。所以看话禅修行法与佛陀所说的中道缘起、《中论》的四句分别、八不中道的结构和内容一样,这一切断绝分别思维,引导我们达到觉悟世界的观点来看,其目的是一致的。

  六祖慧能禅师、大慧禅师等许多祖师们都说道:“远离两边好好站在中道。”,大珠禅师也说:“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看話禪 |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和看话禅】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什么?

  黄檗禅师说:

  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传心法要》

  直视本心而觉悟,这就是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让我们好好来了解这道理。禅离开一切文字,即不立文字。真正的佛法无法装载于经典里,超越经典语言,向觉悟世界迈步的实践行(见性成佛),这才是禅。

  在这儿,最重要的是直指人心。直视人心就见性成佛,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是显示禅真面目的共同基础,所以融合在一起。这四句在睦庵善乡禅师编写的《祖庭事苑》语录中成为定型化。

  传法诸祖,初以三藏教乘兼行,后达摩祖师单传人心,破执显宗,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祖庭事苑》第五卷

  “经典之外的别传,不施设文字”,这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教导,令人明确知道禅不是看“手指”而是看“月亮”的修行,所以禅的修行者,应超越执着手指看不到“月亮”的限制,而直入其核心。

  丹霞禅师烧毁佛像,德山禅师烧毁经典一事,只有在禅修传统里找得到,这是超越思维框架的格外境界。但由于在经典以外别有传承教义的方式(教外别传),所以无视经典,这种态度是不合宜的。经典之外指的是不要执着文字,因为对于看到真正月亮的人来说,一切都是真理。

  禅超越文字,觉悟真生命即本来心,不是用说明或理解的方法,而是单刀直入,如实地观看心的实相,一看的当下就开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指这一道理。作为直指人心的方法,历代祖师们进行禅问答、扭鼻子、打面颊、大喊、用棒子打,看话禅就站在这一不立文字的传统上。


  【看話禪 | 参究话头时,不让人们听从佛陀和历代祖师所说的话之理由】

  看话禅不让人们听从佛陀和历代祖师们所说的话之理由,大致上有如下两种。第一,禅的体验和语言中间所产生的~“觉悟的体验”,这超越了一切语言。第二,因为反省宋代禅风的弊端。

  【禅的体验】

  首先看看第一个理由。在禅修的传统中,所有修行者都拥有对体验的独自性,任何人也无法跟随的独自行为非常重要。那是因为修行者断绝思维和语言而进行思维和行动,所以只有当事者简明直截地体会到本处。这一体验的世界到了究竟的境界,就不允许语言的接近。

  大珠慧海禅师说:

  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只学佛言,所以不许。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卍续藏110,《顿悟入道要论》

  上述的对话说,经典是记录佛陀的体验,不是当事者的,所以经典是别人的话语,即用语言无法理解体验的独自世界确实存在着。如果落入于别人的话,而不是靠自己的体验,那么忘却自己的本份,而只会产生分别的散乱心,所以要体验佛陀要说的真正意思。

  只用语言学习经典,没有主体的觉醒,那是“别人的事”,对自己的本份毫无帮助。经典或祖师的话,有时对修行提供指南针,但是只依赖于那些,反而可能成为大障碍。

  看话禅的传统与其说重视佛陀和祖师们的话,不如说重视体验自己的本份,自己的体验比佛陀和达摩禅师的体验更为重要。

  【克服落入于惰性的宋代禅】

  之所以拒绝经典文字和祖师语录的另一个理由,是参究话头过于形式化的宋代禅风。公案是历代祖师们通过主体体验自觉本来面目的,可是当时修行者在没有那种体验的情况下,落入于公案和文字,用诗句来吟咏老一套的禅境界。

  这种弊端最深感警戒的是大慧禅师。当时修行者陶醉于圆悟克勤(1063~1125)禅师编纂的《碧岩录》的禅语,而忽视禅修的本质,大慧禅师就果断地烧毁了师父的著作。


  【第四章 看话禅的基础修行】
  【看話禪 | 看话禅重视正见的原因】

  只要依照佛陀的教导来发心,人人都可以修看话禅。拥有正见、真正发心、有信心、还有明眼宗师,那么这样的人不用经过预备阶段或基础修行,就可以开始修看话禅。

  但是在对佛法没有正见也没有发心的情况下,怎么参话头也无法对话头生起恳切的疑心,所以初学者在参话头之前,应该正确地认识法、真正发心、立下不屈不挠的信心和大愿。

  正见是指依照法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那是从中道缘起的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样才可以拥有佛教修行者应具备的基本,如“佛教是什么?佛教是什么样的教法?”,“为何学习佛法?”,“为何修行?”。

  有一位过客走路。他走路的目的何在?如果目的明确又知道路,那么过客可以毫不犹豫地堂堂地走路。

  西山法师偈颂:
  踏雪野中去,不须胡乱行
  今日我行迹,遂作后人程

  雪野是指目前生活的情况。在雪野中走任何路都要有目的、意识,要直走,不能拐弯。所以确立正见是重要的,以正见为基础,参入看话禅时,不会俳徊,可以直走。

  确立正见出于理解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无我、空和中道,这种教法是佛陀所发现和说的真理。对此正确的认识,才可以确定作为修行者所走的路;对此正确的认识,就不得不修行,其修行者生活的目标也变得清楚,即觉悟什么,如何实践这些问题变得分明。

  对缘起和无我,拥有正确的理解,就会产生通过生活实践的恳切意愿,所以依照缘起和无我进行思考的行为,并走入使它人格化的路。包括看话禅在内的所有佛教修行,都是使缘起法人格化和内面化的路。确认法即真理,按照真理过生活。这样的话,法和自己终于融在一起,我走的路就成为真理的路。这样不会挂碍,就如犀角独游行,进而他的足迹将成为后人的龟鉴。


  【看話禪 | 看话禅的基础修行,该如何做?】

  觉悟,遇到任何境界都无拘无束,就成为无拘无束的道人。确信无拘无束的本来面目,并充满热望想知道本来面目时,就会发心。“这到底是什么?”,要有这么恳切的心,才可以走找回真我的参禅之路。那么有关发心的基础修行需要什么?下面分几点来说明一下。

  第一,在发心的因素当中,最重要的是确信自己本来就是佛。尽管如此,现在的我跟本来面目无关地徘徊在痛苦里,我们应这样冷静地自我反省,所以一定要找回我本来面目的恳切急切的心,应如火焰般燃烧起来,这时可以好好儿参话头。

  第二,要有慈悲、智慧和愿力。要救渡挣扎在痛苦里的众生之同体大悲心就是大乘菩萨的心,也是佛陀的心。世间饱受痛苦,所以为了治疗世间的病痛而修行,因为那就是我的痛苦。进而为了摆脱那种痛苦要打开智慧的眼睛,愿力就是无论如何也得开悟,以智慧的眼睛实践慈悲的不间断的决心,这三个心是在正式修行之前必备的基本因素。

  第三,要培养不屈不挠的精进力。参究话头生起真正的疑心并不容易,所以需要不懈怠地努力。不要容易挫折,要不懈怠地努力,不断地参话头,没有别的妙招,这样下去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参话头。为此,就要培养不退转的精进力。

  第四,在开始修看话禅之前,应深信佛陀所说的因果法则,考虑到恶业所造成的下一次生,尽努力地正确生活,所以语言、行动、思维一个一个都要温柔明亮。沩山灵佑(815~891)禅师曾说“声音温和,回音很顺;外貌端正,其影子也端正。”。在死亡的门槛前,不为自己造的恶业而害怕,应拿着善心不断精进,即应彻底认识和实践戒律。参话头而没有见性,世世生生摆脱不了因果报应;而打破话头,摆脱因果将变得自由自在。

  第五,正确了解话头和参禅法。话头是什么?如何接受并参究话头?话头修行当中会有什么病痛?如何管理和治疗病痛?应详细地了解这些问题,这样才可以确信,进而通过话头的修行,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

  第六,最重要的是确立正见。发心坚定或充分具备上述条件的修行人,直接进入看话禅之门也无妨。但若不是过去生经过无数修行的上根器者,就需要发心之前的阶段即基础修行。


  【看話禪 | 看话禅重视正确世界观的原因】
  【佛教的世界观,中道、缘起、无我、空】

  佛教始于佛陀的觉悟,佛陀所觉悟的这个缘起法即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也是任何形式的佛教都要必备的核心。看话禅也是一样,佛陀和祖师觉悟的世界没有不一样。看话禅不是拥有另外的世界观或价值观,看话禅之所以是卓越的修行,在于~当下得到觉悟,而不是在于“觉悟的境界”不一样。

  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如来”。这个和那个、我和你、善和恶、地球和宇宙互相依存,这样以无我存在的就是缘起法。一粒沙子里装有整个宇宙,锭开一朵美丽的玫瑰时,宇宙也一起开起来。

  放眼‘缘起’道理的地方,就是~‘一切存在’是以‘无’空出来之处。而‘一切存在’假如是以“孤立的我”存在的话,那在‘我’里面任何的‘你’也没办法进出。生活以‘无我’来显现时,缘起法将重新活络起来,我和你也一边互相提携,一边成为和谐的全体。

  缘起世界的真面目是~同时抛开了你我、有无、好不好这样的相对世界以及所有这个那个,所以称为‘中道’。初期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核心就是这一“中道缘起”。你和我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存在于关系里,你绝对不好,我绝对好,不这样对立,而成为和谐的全体,所以叫中道。将这一缘起、无我和中道更加强有力地表现的就是‘空思想’。金刚经、般若心经的核心就是中道缘起的空。

  空像清净的虚空一样,清净的虚空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我们存在的本身就是这样,我们要直视这一点。

  【祖师禅是最能体现中道缘起的宗派】

  祖师禅是最能充分地体验并继承佛陀核心思想‘中道缘起’的宗派。源于祖师禅的看话禅,就是藉由‘身’和‘心’来参究‘话头’,进而最快觉悟‘中道缘起’道理的修行法。

  佛陀将存在的实相、世界的真面目说明为缘起,所以缘起是普遍的真理,是宇宙存在的原理,也是生活的现象。非缘起的思考或行为是虚拟也是假象,彻底打破所有虚拟和假象的路就是参禅,所以常常出现喝、挥棒。临济禅师活泼泼的禅风就源于这里。

  明确认识到一切存在的基础是缘起法,那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同体大悲的实践行。因为缘起的觉悟是分别“我”和“你”的篱笆倒塌的瞬间,禅修者应对这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不移,所以需要理解和实践中道、正见。

  基于佛法的世界观没有得到确立的禅修行,不小心即有可能落入于神秘主义、功能主义、感官主义甚至单纯的养生术。另外,无法改变生活质量的禅,有可能落入于艺术至上主义,而将觉悟本身工具化或对象化。在没有基本上了解佛法的情况下,在深山里盲目地打坐,这无法说是看话禅的修行者。


  【看話禪 | 在修行看话禅之前,理解教义的必要性】

  西山法师说:

  是自行之始终然后,放下教义。但将自心,现前一念,参详禅旨则必有所得。所谓出身活路。《禅家龟鉴》

  有句话说“舍教入禅”,顾名思义,就是放下教义进入禅的意思。教是指用经典等文字表达的佛教教义。“舍教”就是西山法师所说那样,先充分了解‘教(义)’之后,放下这‘教(义)’的意思,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轻视或拒绝教(义)’的意思。

  ‘教(义)’若说是佛陀用语言来表达觉悟境界的话,那‘禅’就是佛陀以无言来显现觉悟的心;若是以‘教’来比喻成登山地图的话,那‘禅’就好比是登上山顶;假如修行者不彻底了解‘教’而修‘禅’的话,那就像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爬又高又险的山的人一样,有可能造成危险的后果,可见‘教’是为了确立‘正见’必不可少的教导。

  另外,先了解‘教理’以后,放下一切,就要开始修‘禅’。像只看地图,就不能说是登上了山一样;执着于教理,就没办法看到月亮,而只看到手指。

  西山法师说“以无言至于无言者,禅也;以有言至于无言者,教也。”,但“以无言至于无言者”并非易事。虽然是禅修者,但一开始要盲目地进入禅的世界,这是危险的。“不用药”这是针对没有病的人,生病的人需要药。对参禅的人来说,经典和语录是盲人的拐杖,一样必要的。

  “以无言至于无言者,禅也”,但大藏经里有相当多的禅语录。这禅语录里详细地记载着如何进入禅的指针。这么多的禅语录出现,从中可以看出,禅也离不开语言。重要的是不要执着于语言,无言的境界是究竟体会自性的境界。

  但是只了解佛陀所说的法,却无法进入佛陀觉悟的真理世界。因为其世界是离开语言,也离开分别的世界。例如:没有直接喝过水的话,就算怎么听水的味道之说明,也无法知道水的味道;若是没有实际骑过自行车,跌倒几次的话,那即使怎么听如何骑自行车的方法,也无法学会骑自行车。这可看出~真理的世界,一定要亲自体验而得,所以修行者应先学好‘教’以后,放下教,进而体验‘禅’,这就是“舍教入禅”。

  【看話禪 | 看话禅的修行和戒有何关系?】
  【禅和戒的关系】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所以西山大师说“戒器完固,定水澄清,慧月方现”(《禅家龟鉴》)。佛陀说“道是家,戒是基础,修行的根本是戒”,《禅院清规》也强调说禅修者一定要遵守戒律。

  看话禅的修行者可以轻视戒律,这是危险的想法。而中国禅院要过自给自足的生活,所以对禅院生活所需但戒律上没有的事项制定了清规。沩山禅师说“佛陀先制定戒律,引导发心者”,嘱咐禅修者彻底遵守戒律。

  【开悟了,戒自然成就】

  开悟了,戒定慧三学自然成就。觉悟者的生活不悖于戒律,这叫道共戒。通过‘道’成为像佛陀一样的话,戒就自然跟随而至,如此修禅和戒行一起成就,这样的话,身、口和行动自能熟练而毫无违背。

  慧能禅师也说,无念而见性,无法分开定慧。通过修行达到无念的境界,戒定慧三学自然得到具足。《六祖坛经》里所说的那样,祖师禅的戒是心地无非自性戒。慧能禅师说“具足清净的戒行,而不执着于戒行,浩浩荡荡修行,也不留下学习的念头”,并强调说基于自性的戒行。

  祖师禅与其说是管理身体感官体系的戒律,不如说是心的根源、本自具足的自然而活泼泼的戒律。而这种戒律对开悟者而言,就算生活中的念头触犯了戒律,也会自然消弭不算违背戒律,且这每瞬间符合戒律的生活就像流水般水到渠成,所以觉悟者的一切行为都自然、明朗、清净,犹如凌晨的阳光般清明。

  博山无异禅师在《参禅警语》中说,“慈培善根,他日道眼忽开,烧香扫地,皆佛事耳。”。

  看话禅的修行者,守戒是非常自然的,像平常事一样。参禅修行者,不仅在夏安居和冬安居结制期间应严守戒律,而且在解制期间行脚的时候也要严守戒律。在家修行者,也不管在修行处还是在日常生活里都要守戒。确立正见而修行的话,那么戒就在日常生活里自然而然地得到完成。修行和生活不一致,这不是修行者的真面目,修行和生活一致,才是修行者自然的面目。真正修行者的戒行,不是硬要遵守而遵守的戒行,而是如开花、发芽般,自然活泼泼的生活真面目。


  【实参阶段】(学习阶段)
  【第一章 抉择话头的阶段】
  【看話禪 | 话头是什么?】

  无门慧开(1183~1260)禅师如是说:

  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无门关》

  为了成为祖师,应通过打破语言和思维的祖师关门,禅将这样的祖师关称为话头。通过无门之门即话头,才可以超越生死,成为祖师。若不通过这一祖师关,而想要独自高立的话,是不可能的,不管何时都得依靠别人,否则就只是过着幻影的人生罢了。

  【话头和公案的定义】

  话头的“话”是话语或故事的意思,“头”是词尾,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话头只是“话语”的意思。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话头’就是禅师们所说的特别的话,且这话头阻挡一切思维和分别,是禅师们独特的语言。

  这么说来,我们就无法以一般的想法来把握话头。‘话头’具有打破常识思维分别的力量;‘话头’超越了日常的格式,所以叫做格外语,这是因为理性的思维作用无法跟随出绝对的话语。

  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话是相对的,如有无、你我、来去、好不好。但是祖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什么是真理?”,竟回答“庭前柏树子”,“干屎橛”,这样的格外语是超越相对语言的绝对语言,这是打破思维和语言的真话,若打破这样的话头就开悟了。

  “话头”的“头”有时不是单纯的词尾,这时话头是指超越语言的世界;对话头的定义也可说是超越日常用语的世界。话头是像老师般的善知识向弟子提出的,而弟子就拿着这一话头来拼生死。

  话头又称为公案或古则,都是一样的意思。公案是超越公和私的公;古则也是超越时空的古;话头也是超越话的话。换句话说,古则是公正的法则,是古德们认可的法。那是“用语言形成的法则”,是“祖师们的法则”。那是公正的,一丝分别心也不能介入,所以叫公。按照这一法精进修行,一定会见性。按照超越两边的法精进修行,可以得到觉悟,这是一种“标准案”,所以叫公案。公案在参禅修行当中,是绝对的规范和判断的标准。

  通过这样的话头、公案、古则,就可以开悟,但是人们没办法觉悟,所以不得不参话头,这也是觉悟的方法。另外,必须了解~话头并不是为了生起疑心的手段。

  【话头的生命】

  禅是彻底脱离相对概念的世界,也就是超越一切的看、说和行动。而话头则是没有当下觉悟时,就开始生起疑团。因为如上所述,话头是理性的思维作用无法跟随出的绝对话语,就和无论如何也解不开的迷宫一样。像无门禅师所说的那样,打断思维和语言,且摸不着,就连摸索的痕迹都没有。

  云居道膺(?~902)禅师说:

  汝等譬如猎狗,但寻得有踪迹底。若遇羚羊挂角时,非但不见踪迹,气息也不识。僧便问。羚羊挂角时如何。答曰,六六三十六。曰,会么。僧曰,不会。曰,不见道无踪迹。《禅林宝僧传》卷6〈道膺传〉卍137

  参话头时,连踪迹都没有,摸索的路也要完全被断绝。这里的猎狗比喻为思维和分别各种观念,及思维的痕迹的认识作用。看话禅修行的核心,在于参究打断语言和思维痕迹的话头,在消失踪迹的地方,得到自由自在。

  话头使参禅修行者打破一切思维,使身心充满疑团,进而引导修行者打破其疑团的境界;就是~这个也不允许,那个也不允许;不能否定,也不能肯定,这样地参话头到整个天地成为一个疑团,于是达到进退两难的情况。

  话头不能以意识和思维来思量。以思维思量称为知解。韩国寺院的一柱门上往往写着“入此门来,莫存知解”,我们每当进一柱门时,要回味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仅进一柱门时,而应随时随地都要记得这含义并勤修持。

  不是以思量和分别的心,而是以恳切的心,投入话头,进而与话头融为一体,那么打破话头时,就会开悟。这样打破祖师关,才可以成为大丈夫,在天下独自行走。

  无门禅师说:

  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无门关》自序


  【看話禪 | 发心和参究话头】

  在学习参话头时,真正发起初发心时就容易生起恳切的疑团。初发心还没完全发起时,那怎么地参话头也参不好这话头,亦无法生起疑团。完成初发心的阶段并好好参话头,那学习才能产生力量,且心不向外攀缘,像壁障一样。

  【什么是发心?】

  发心是发菩提心的缩减,是想觉悟真正自己的自性之恳切的渴望。那是摆脱生老病死的一切痛苦,得到永恒的自由和幸福的恳切的心。“我本来是佛,为何过得不像佛?”,“摆脱是非分别和痛苦的生活,天天过幸福的日子的愿望”,这就是发心。

  临济禅师说:

  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临济录》

  吃饭、睡觉、工作,这些老在眼前晃来晃去;这是我的主人翁、真面目、真正的自由人。但是我们却不知道这些,而过着苦日子;跟随着别人往外奔驰,像奴隶一样地生活着。尽管如此,真正的主人翁明明在眼前晃来晃去,大喊大叫、唱歌、吃饭、睡觉。而这正是我们要直视的,究竟这一主人翁到底是什么?这里所说的就是应对此生起真正的初发心,所以临济禅师再三嘱咐弟子们要直视这主人翁。

  就算这样的发心,且根基成熟,并向善知识求受话头,也不是就能打破话头。

  【思想和哲学的界限与话头的学习】

  听开示、看书,虽对禅理有所理解,但还是无法打破对话头的疑心,那么会生起“啊,我一定要觉悟这个”的迫切欲望,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的渴望,那才可以好好地参究话头。谁说了什么?听了什么话,都不再动摇,这就是学习。先学习教学和经论,后来修禅的历代祖师们都生起了恳切的发心,想要确认自己的心。他们在寻找真正自己的路上,看到哲学和思想的界限,就开始修禅。

  那么真正的我为什么不能以哲学和思想的论理思维阐明,而应通过话头觉悟呢?我们举个有名的西方哲学家的例子来说明一下。西方近代哲学的始祖笛卡尔(Descartes)说“我思故我在”。思维的我本身最重要,思维的本质就是人固有的特征,也是自己存在的最明确的证据。他说因为思维的时候才可以确信自己的存在,但是笛卡尔所说的‘我’不是禅门所说的真我,那是理性思维的我,时时刻刻变化的我。因为理性思维之故,被自己的想法和色彩给遮盖,只是在我和你的关系里形成的相对的我而已,那不是真正的我。离开这无常、可变的我,寻找真我、空我,才是禅。这空我就是主人翁,这一主人翁超越“我思维”的可变的我,也就是本来的我。

  那么为什么寻找真正的主人翁之路上,话头的学习是最好的呢?那是因为一切思维不能的思维“思维”本身,这思维的主题成为思维对象的瞬间,其思维的主题已经失去作为主体的生命。真我不能以思维来思量,也不能以理性作用来阐明。只有在思维和语言被打断的地方,才可以觉悟本来的我。话头引导我们思维和语言的断绝,不分别主客的本份处。


  【看話禪 | 参究话头,该如何发心?】
  【对无常感和人生非条理性的自觉】

  我在上面说过,为了参究话头,先要真正发心。那么该如何发心,才可以好好参究话头呢?

  有超越生死痛苦而实现根源自由的恳切愿望,才可以发心。为此,自觉世俗的价值是虚妄无用的,应对此产生深刻的无常感。此外,应对不完全和非条理的生活实相与无根据的价值判断的混乱,进行省察。但更重要的是,要恳切热衷地寻找本来面目。

  许多的善知识,曾经彻底感到人生无常而出家修禅。高丽时代懒翁禅师和朝鲜时代涵虚(1376~1433)法师在年轻时看到知心朋友的死亡,就出家修禅。为洞察人生的虚妄和身体的无常,进而克服这些,就开始了禅修行者的人生。

  复兴韩国近代禅的镜虚禅师,也是看到了村里因传染病死亡的尸体之残酷,而发心开始修禅。曾经是大讲伯的镜虚禅师,1879年夏天的某一天去看他师父。到达天安附近的一个村子时,为躲避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而进入一户人家的屋檐下并敲了门,但不知为什么,那屋主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法师赶出去,左右邻居的反应都一样。他问清理由,有位村人如是说,“现在这一村子里有严重的传染病,一旦被感染就死亡,怎么敢收留客人呢?”

  镜虚禅师听了这句话,就毛骨悚然,感到死亡邻近的恐怖。他认识到死亡不在远处,而是在呼吸的刹那,他切骨感到曾经学习的经典知识在死亡面前一点儿力量都没有。

  生命也不过如此?心爱的人、可爱的孩子、多情的母亲,都无法永远在一起,总有一天都消失在无常里。这时我们该如何呢?人们追求的钱、名誉、学识等世俗的欲望,终究都消失在无常里。这世俗欲望的这样那般拘束的生活,让人们倍受烦恼的煎熬,如此痛苦的时候,该怎么办才好呢?

  又人生是非条理的,让我们好好看一下,人生充斥着矛盾。我们虽是活着,但终究是步向死亡之路。过去的善,今天变成恶,这里的善,在那里成为恶。我为了生存,却要残酷地践踏别人。我的判断也不准确,似是而非;没有信念,按照情况变化,就像人们所说“见风转舵;墙头草。”,这是因为我自性未明,智慧未开所致。

  【超越生死苦海寻找本来面目的路】

  在禅,克服无常感、自己的界限、充斥痛苦和非条理生活的路,就在于寻找自己。若寻找到真正的自己本来面目,就可从一切中得到自由自在,可以照亮自己和周围世界,让其不黑暗,而能堂堂大步不犹豫;判断以后也不后悔,体会到本来就没有生死。

  但是我们却将活生生的自己本来模样忘得一干二净,一天不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就一天痛苦。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就得寻找自己悲切的念愿和发心,并洞察无常,不假饰地直视自己。

  有些人看经典、书或听法师的开示,就发心并生起大疑心。上堂开示也好,小参开示也好,大众说法也好。尤其是人们要常常聆听建立正见的禅法门,无法听开示时,可以听善知识开示的录音带。

  参究话头时,在生活里对自己本来面目生起真正的疑心,就拿出一定要解决的心,应不后退地投入,如“这到底是什么?”。要知道是什么的理由是~因为在内心处生起了所有是非分别、善恶和情感之故。禅门将它称为生死心,不觉悟本来面目,就摆脱不了生死心的轮回。


  【看話禪 | 有没有洽洽合乎修行者的话头?】

  不要分别话头对自己合不合,话头本身没有好坏,只是每个人有易参的话头和不易参的话头而已。数亿劫间所造就的业力各有不同,所以修行方法中也有对自己合与不合的。在话头当中,依个人的情况也有容易起疑心和不易起疑心的。依着修行者的所做所为或一生的历程,亦能促发恳切疑心的话头。考虑到这一点,进而按照修行者的根基,好好选择合适话头而给予的善知识,我们谓之‘明眼宗师’。

  话头是善知识按照修行者根基所开的适切的灵药。善知识对执着于‘无’的人给予打破其执着的话头;对执着于‘有’的人给予打破其有的话头,所以修行者对善知识给的话头容易生起疑心。

  修行者对师父所给予的话头私下判断合不合自己,这是不妥当的,说“合与不合” 的本身就已经落入于分别。疑心师父所给的话头,却不参究话头,反而对此产生是非,这是发心有误,或对师父的信心不足所致。

  话头是将虚空的知解或生死心等错误的见解一刀斩断的“吹毛剑”,所以话头本身没有好与坏,也不是另外有对自己合与不合的话头。而是修行者应该将自己所接受的话头,不管是什么话头,都当作是寻找自己本来面目的真教导,因此修行者应参究自己所接受的话头,进而恳切地疑心下去。只是当善知识检证时,对自己目前为止所参的话头若觉得不适合的话,可以请求给与其它的话头替换。

  然而在善知识尚未再给予其它话头之前,虽然对现在所参的话头无法生起真正的疑心,觉得对自己不合适,却仍能恳切地参究下去,那总有一天也将会生起真正疑心的。有时不能好好参话头时,就去找善知识,要求增长发心的方法,这样发心再发心,努力使自己生起真正的疑心来。


  【看話禪 | 话头是何时从谁接受的?】

  再说话头是发心的时候才参究得好,在还没发心时,勉强着急于参究话头的话,就会产生病痛。人们常说去接受话头,但是话头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授受的,而是善知识好好判断修行者有没有作好发心的准备,然后再对此开处方的。真正的善知识,依修行者的根基而提示话头。

  话头是打断思维的语言,所以会用它的善知识才可以好好善用它,而给修行者适当的话头。若给予不懂话头意义的人话头的话,反而会有反效果,最后只会令人失望而已。

  话头学习是在绝对信任善知识和善知识的教导下进行的,若不是这样,而是随意给予话头或自己私下参话头的话,那将对话头的学习难以确信。只有真正的善知识才会给予卯足生命的话头,其话头才拥有力量。检证话头也由提示话头的善知识来做,才可以维持恳切的发心,并深入话头的意涵中。

  参究话头的理由是为了进入觉悟的世界。在进入觉悟的关门时,需打破话头,而为了要打开这无门之门,就得需要像善知识这样的重要角色,所以说话头是一定要从善知识那接受而得,且要常常从善知识那得到检证。

  历代祖师和天下善知识们一贯说道:“无师自悟,是少有的事。”。

  宗门中为了使修行者的觉悟没有造假、也没有不实,就得先维持开悟的禅师得到检证和印可的家风,所以修行者应该去找可以拼生命的善知识,并接受话头来学习。

  但是也有例外,高丽时代的普照国师就是在没有固定师父的情况下学习的;太古国师也是在私下自己开悟之后,前往中国寻找明眼宗师,进而从石屋禅师那得到印可;近代禅的中兴祖镜虚禅师也没有从师父那直接接受话头的,所以有人会想,那自己抉择话头来修行也无妨吧!不过,大家需要了解的是,上述所举的善知识都是上上根器的修行者,可说是一万人中才有一个的罕见例子。

  须知,这样的人也通过许多禅语录和经典,进而常依止于佛陀和历代善知识的法海中。太古国师在开悟后,为让自己的境界能得到印可,还去了他邦-中国回来。

  然而无法找到合适的善知识时,可以自己参话头来作为次好的对策。只是这时,先要发心,还要确立正见才可以,更要彻底了解参究话头的方法和修行的路程。此外,在参话头的过程中,要持续努力寻找善知识,因为只有善知识才可以检证话头修行,并印可是否已觉悟。


  【看話禪 | 平生只参究一个话头吗?】

  参究话头时,只参一个话头,并持续下去,不能任意换话头。换话头是因为对善知识的信心不够,如果修行者彻底信任善知识,那绝不会有参究另外话头的想法。

  修行者不管什么话头,只要投入善知识所提示的一个话头就行,因为打破一个话头的话,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觉悟其它的话头。大慧禅师说“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他还说“一了一切了,一悟一切悟,一证一切证,如斩一结丝,一斩一切断”。

  不管什么话头,只要打破一个的话,就可以打破1700个话头,所以不用常常换话头来参究。看看最近参话头的实况是~参这一话头,不好参的话,就换那一话头。然而这样常换话头是不行的,其实在初发心还没生起的情况下,是不容易参究话头的,所以参这一话头,不好参,又换参那一话头,这样的话最终还是一样不易参究的。如此常常换话头而无结果,只是徒然浪费时间而已,就像挖井的人到处挖一点,最终得不到水一样,相同地,任意换话头是无法得出好结果的。

  我在此要强调的是,要拿着善知识提示的唯一话头来生起恳切的疑心,所以懒翁禅师说:“千万不要换话头参究,整天不管做什么,只要参一个话头就好。”。

  即使不易参的话头,也持之以恒不断地参下去的话,总有一天会自然而然地参出这话头的。我们射箭时,刚开始常常脱靶,但反复多次的话,终也会射中。参话头也如此,绵密不断参究话头的话,终也会有一天自然而然地参出这话头来。

  怀着“今生无法觉悟的话,何生再度这一身呢?”这样迫在眉睫的心,不放过话头,始终如一地参究话头,这种心态才是重要的。不管夜里白天、来去、坐着躺着、吃饭如厕,都不断地勇猛地打起精神来参究话头。

  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参究一个话头,不能时时刻刻换话头修行。看看许多禅师的语录,大部分都参究了一个话头。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再按照师父的指示,换话头来修行。


  【看話禪 | 话头只能用已有的1700个公案吗?】

  公案是指打断思维语言‘话头’的另一说法,从以前中国和韩国的祖师们就有参究话头而开悟的。这公案本来源自于“公府案牍”,即官府的公文之意。它意味着既标准又要遵守的绝对规范,是引导修行者觉悟的祖师们的本来风貌,所以三教老人在《碧岩录》序文中说“祖教之书,谓之公案”。

  公案是历代禅师言行和开悟的记录,公案数目非常多,一般来说有1700个公案。这源于《传灯录》里1701位禅师所开显的机缘和言行,但是按照最具有代表性的公案集《无门关》、《碧岩录 》、《禅门拈颂》等来看,实际上有1650多个公案。

  看看以公案为选择的禅师们的问答内容,并没有特别的形式或法则,例如:“干屎橛”,“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一口吸进西江水”等等,公案是为了将人们的心地当下就显现,因此又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体验觉悟的禅师们,使用很多办法来引导弟子觉悟自性。在这里师徒之间发生具体生动的故事,以这一特别的现场为背景,来自开悟世界的禅师们用特有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超越老一套、平常的格外方式。弟子问“如何是觉悟?”,“如何是心?”,对此,临济禅师大喊“喝”,德山禅师挥棒。这“临济喝”与“ 德山棒”的活泼泼禅风,就是从这儿开始展开的。有位法师问“如何是心?”,赵州禅师回答“吃茶去”,这种行为就是使人当下觉悟的,这对禅师们来说,是常见的事。

  宋代大慧禅师将看话禅体系化以来,禅修者在善知识的指导下,选择一个公案来参究,所以至今禅修者也从善知识那接受这1700个话头当中的一个话头来参究是好的。

  那么只有这1700个公案才可以成为真正的话头吗?过去看话禅的修行者将经典的内容、祖师语录乃至禅师们所显现的言行作为话头即公案来修行。此外,看话禅的禅师们对历代祖师的话语发表自己见解的部份,也成了另一个公案。在禅师的语录中,我们常常看到善知识批评佛祖所说的话,这不是否定或批评,而是提出另一个公案。

  如今有些人主张需要符合时代的新公案,但是公案不是以语言或知识来理解的,所以没有好的公案和坏的公案。鉴于现代人的特点,可以由明眼宗师提出打断语言和思维的新公案。

  只是我们不能这么想~“以前的公案是劣等的,新的公案才是优秀的”。又公案有以前的公案和新的公案,另有符合时代的公案,这也是错误的想法。今天若单纯的以这是从前的公案为理由,就将完整的历代善知识们的公案盲目地低估,这实在是不幸的事。


  【第二章 指导者的角色】
  【看話禪 | 看话禅中老师的角色和指导方法】

  在禅修法门中,老师的角色举足轻重,他可以左右一个修行者的生命。禅门的正统修行方法是~先发心,然后去找老师问法,之后参究这个法,然后解决疑团,再从老师那得到印可。

  师父关注弟子的所有行为,并引导弟子往正确的方向,等到弟子的根基成熟时,测试弟子开悟的境界,较量禅机,让弟子证悟。若看到弟子的发心有消失迹象时,就提问继而再唤起其初发心,不管是挥棒还是大喊叫,师父总是检证弟子的修行程度。万一弟子的话头修行有后退征兆时,就让弟子鼓足勇气,再引导弟子恳切地参究话头。

  师父发挥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如检证弟子是否好好地修行?他的发心是否持续下去?他的开悟是否真确?然后最终为弟子印证。

  在开悟的过程中,师徒的关系该如何?在《碧岩录》里说得很清楚。镜清禅师在这语彔里介绍“啐啄”的办法~依末学们的根基开显现佛法。啐啄是指啐和啄同时,“啐”是小鸡快要出来的时候在蛋里发出啄啄的声音;“啄”是母鸡为了迎接小鸡而啄蛋壳的声音,只有小鸡的啐和母鸡的啄同时进行,小鸡才可以出来。

  母鸡在21天的时间里以温暖的体温精心孵蛋,鸡蛋的体温和母鸡成为一体时,蛋里的小鸡用嘴啄蛋,要出来,这一瞬间母鸡从外边啄一下。如果母鸡懒惰孵蛋,蛋就坏掉。母鸡和小鸡成为一体,小鸡才可以啄破蛋壳出来。

  师徒之间应这样在近处修行,表露初心,检验一下,以看出内心。师父包容对话头不起真正疑心的弟子,待时机成熟,师徒的心融为一体时,围绕弟子心中的无名之壳就掉除,从而师徒之间形成以心传心的关系,那么师父就像佛陀一样手拈莲花,弟子就像迦叶尊者那样以微笑回答般。

  当然历代善知识不是仅用啐啄的方法来指导弟子,但是师徒间以啐啄同时的方法参究话头,才可以好好修行,这就是正确的修行方法。


  【看話禪 | 见到好的善知识】
  【见到好师父】

  好师父称为善知识,善知识就像渡人过江的船夫,引路的向导。走陌生的路,难免会遇到出乎预料的陡峭路、曲折的绝壁、矿烈的河水,求道之路也是如此。在修行中,会遇到顺境界和逆境界,这时需要明眼宗师即善知识。

  博山无异(1574~1630)禅师在《参禅警语》中对见到善知识这么说:

  彼善知者,是大医王,能疗重病,是大施主,能施如意。切不可生自足想,不欲见人。当知不肯见人,为执己见,禅中大病,无过此者。《参禅警语》

  难得的人身,又遇逢佛法,但没有引导开悟的师父,那么修行者多么用功也无法达到目的地,甚至在达到目的地之前,也有可能险些失去生命,所以禅修行时,要见到好师父才可以走入正确之路而开悟。

  禅语录里,介绍很多弟子见到善知识而开悟的过程。禅师和修行者的见面,直接关系到开悟,所以成为禅修行的核心阶段。

  慧明法师向六祖慧能禅师求法,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这时,如何是你慧上座的本来面目?”,慧明一听就大悟,成为慧能禅师的弟子,将法名改为道明。

  好师父,杰出善知识的作用就是这样非常重要,参禅修行者要相信和依靠善知识。

  历代禅师们参究师父给的话头,身心成为一个疑团,遇到一个契机就开悟。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师父让修行者生起恳切的疑心;让弟子不解决问题就受不了,像口渴那样,而去参话头。师父这样引导弟子到开悟,所以香严禅师说“师父,你对我的恩惠胜于父母”。临济禅师将黄檗禅师和大愚禅师拜为师父而开悟,他也强调师父的恩惠说:

  “大愚禅师打我一顿,我就进入佛陀境界。这一恩惠,百劫摸骨,头上顶着须弥山转一转,也难报。”《祖堂集》

  【若见不到好师父】

  尽管努力不懈,还是见不到好的善知识,就要抱着恳切的心,立誓愿找寻善知识。只要寻找师父的心不变,总有一天就会遇到好师父。以前的法师都说,不知道谁是善知识?谁是道人?所以立誓愿想见善知识,在决定性的瞬间就遇到善知识。

  有些修行者会以佛陀的人生和佛法作为师父,而走求道之路。佛弟子的人生、修行者的人生,就是想要实现佛陀人生的,所以佛陀的生涯和思想是修行者要跟随的最确切的标准。

  若在周围难以找到好师父,作为次要的对策,可以依靠前一代的师父。最近除了语录以外,还可以听录音开示,所以通过这些开示,可以不断触发发心和愤心。

  修行者要依靠的、最重要的是法,不是人、不是语言,而是其语言所传达的核心,不是分别的知识即知解,而是明亮透明的智慧。此外,要依靠任何人都可以理解,以任何标准也普遍妥当的真经典的话,所以禅所说的要义经典应该是《六祖坦经》等祖师语录,能确立正法和正见的经典也当然包括在内。

  【若周边没有善知识检证时该如何呢?】

  周边没有契合的师父,那多么遥远的路也要去找明眼宗师,以前的修行者为一见善知识而走了遥远的路去寻找。

  韩国法师们也为了寻找善知识,不嫌走遥远的路。镜虚禅师的弟子中,水月禅师在智异山泉隐寺修道,为找师父镜虚禅师花了几年的时间,还到北方的江界去了。

  此外,近代韩国佛教的高僧金乌(1896~1968)禅师,为参拜当代的高僧水月禅师,还去到遥远的满洲。因为只有善知识才可以好好引导修行的路,所以他不顾危险遥远的路去找善知识。在家众也如此,为了检证自己的修行并增加发心,需要善知识的指导。


  【看話禪 | 修行者去找善知识的心态】
  【修行者的心态】

  对初发心的修行者来说,找到杰出的善知识和认出杰出的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去找善知识的修行者的姿态和心态。修行者要具备的重要德目是信心、发心和为开悟放下身心的“为法忘躯”的精神。

  修行者应以确信自己本来是佛为基础,进而促发开悟的心。若没有具备这样的基本条件,就不会有要找善知识的恳切之心。在还没发心的情况下参拜善知识,只不过是“拜访善知识”而已,免不了自己彷徨的修行者姿态。

  在祖堂集里介绍禅宗二祖慧可禅师亲见达摩祖师的故事,让我们来看看内容。

  慧可法师住在乡村时,长时间学习儒教和道教,但是他的心终究得不到安定,所以为得到心灵的祥和,就去找在少林寺面壁的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刚开始没有接受慧可法师请他收为弟子的恳求,几次请求后,达摩祖师还是默默不答。

  时值寒冬腊月,纷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降临,慧可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达摩这时才开口问道:

  “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但愿师父打开甘露之门,拯救众生,请教我佛法吧。”。

  达摩说:“诸佛为求无上的悟道,不惜花费无限的时间去修行。你凭极小的决定,怎么能求到大法,我想你是很难如愿的。”。

  他猛然拔出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他为求法拿出了“为法忘躯”的决心,于是达摩就收他为徒。

  达摩对他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方可得也。”。

  慧可断臂后说:“心不安,请师父为我安心。”。

  达摩说:“把心拿来,我帮你安。”。

  慧可觅心未得,说:“找不到心。”。

  达摩说:“如能找到,岂是你心?我已经为你安好心了”。

  慧可禅师听了便大悟了。

  慧可禅师为求法断臂,为法忘躯的求道心是从何处来?那是来自于要找本来面目的恳切意愿~求法的热情 顾不得生死的问题。以这么恳切的意愿,慧可禅师拼命去找当代的善知识达摩祖师,而达摩祖师确认弟子的心态后,承诺收为徒,较量禅机,使他当下开悟。

  【修行者该如何接待善知识?】

  对修行者来说,师父的意义不同于世俗的老师。修行者的师父是能引导弟子的生命;而弟子则虔敬皈依的对象,所以真正能够空出我相的对象只有师父。如果在这一部分师父对,在那一部分我对,那么那样的师父没办法对我真正起到师父的作用。

  有时因为长久以来的恶业,而专注于师父的缺点,进而对此失望或予以批评,这是错误的。比如说,月亮明亮,看不到夜空的星星,道心坚定,看师父缺点的心就自然消失。所以在看师父的缺点时,要想想是自己的道心不够所致。从这一点来看,弟子要对自己坦白,弟子应回顾自己,再三公平无私地照一照自己的心,不断地谦虚为之。

  修禅者要对自己选择的师父依托人生,应对自己的选择抱有坚持到底的态度。当然师父应该是具有正知见的明眼宗师,即使不是明眼宗师,也要是将修行和生活、语言和行动一致的人,才敬奉为师父。修行者要完全相信和遵从师父,一旦接受师父的指导,就得将我里面的主观和我执放下,以绝对谦虚的心态,敬奉师父。这一修行,信多少就有多少的进展。


  【看話禪 | 祖室法师开示时,可以提问吗?】

  《禅院清规》是一个阐明在禅院修行的大众要遵守实践的法,这是禅宗史上最早创立专门禅修行处~丛林的百丈怀海(749~814)禅师编纂的,所以这一清规又称为《百丈清规》。很可惜《百丈清规》目前失传,但在杨亿写的〈禅门规式〉中,可以看清规的一面。这叫古清规。

  对于当时起到祖室作用的长老,指导大众的事项,〈禅门规式〉载:

  其阖院大众朝参夕聚。长老上堂升坐。主事徒众雁立侧聆。宾主问酬激扬宗要者。示依法而住也。《禅门规式》

  在中国首次出现‘丛林’时,祖室(当时叫住持或长老)早晚为衲子举行小参开示,定期举行上堂开示。从中进行禅问答和较量禅机,祖室通过这一过程检证修行者的修行成果。

  【提问的形式】

  那么祖室法师开示时,可以提问吗?当然可以。开示的内容和形式不是选定的,而且开示的当事者表达自己活泼泼的禅机,是没有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师父显现法的形式很自由,所以弟子也不用受形式上的约束。遇到无忌惮地显现自己禅机的弟子时,师父反而可以积极地显示出自己的禅机。

  对师父来说,开示是~按照弟子的根基,显现出本份宗师的本地风光。对弟子来说,这是检证自己的修行程度和得到印可的问答场合,所以有必要积极向师父提问,就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符合格式。
  第二,符合时机。
  第三,说出真正自己的见解。


  【看話禪 | 老参修行者也可以指导修行吗?】
  【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修行者应该请善知识指导和检证。丛林、禅院的方丈或祖室扮演这样的角色最为理想,因自古以来方丈或祖室发挥了这样的作用,且是最终印可修行者有没有开悟者。

  韩国到近代为止,祖室也发挥了这样相应的作用。但目前有很多道场的法师们在没有方丈或祖室的情况下修行,所以依情况可以请有指导能力的老参法师指导。若没有善知识,就跟杰出的老参法师在一起,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初步修行者,可以听到很多有益的参谋。对此,五祖法演禅师在《送子行脚法语》中说:

  恐众中,有老成兄弟办造者,千万时时,请益。若无将祖师,做工夫底言语,看一遍如亲见。《送子行脚法语》

  指导禅的老参修行者,应有眼光去区分法。若老参法师或禅院院长有那样的眼光,可以请他拿出自己的修行成果并接受指导。但是现实上难以遇到指导参禅、较量其法、判断修行程度、引导修行者的善知识时,可以考虑下一方案。

  就是要有检证修行的指针。无法去找善知识时,应依据祖师语录或修行指针,找出自己检证自己修行的方案,这也是一种方法。


  【看話禪 | 在禅院该如何琢磨自己的修行?】

  琢磨就是磨和擦玉石,多么美丽的宝石若不琢磨的话,原石就不会发出明亮的光茫。自古以来,禅院重视修行者的不断琢磨~符合本份之处和开悟过程的修行。

  佛陀责备修行者清闲聊天,若不是有关修行的就不让他们说。此外,佛陀还说要常常聚集在一起谈论佛法,修行者应像佛陀所说的那样不断地琢磨自己这一法器。

  沩山灵佑禅师说:“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沩山警策》),所以不管出家修行者精进的禅院,还是在家众的禅院都要互相营造砌磋的气氛。

  禅修行者最好请善知识指导和检证,但依情况同参之间也应该互相谈论佛法,往正确的法精进。从《禅院清规》中,我们得知~同参之间对法互相问答的风气,是祖师禅的家风和传统;是为修行的同参之间营造琢磨的气氛;是互相谦虚地检证自己的修行;是用善意向同参提出忠告。

  禅院是参禅修行者为了专心修行而聚集的场所,尤其韩国禅院是从师父那接受话头而参究话头的地方,是拥有独特禅风的看话禅修行处,这在别的文化圈是罕见的。在禅院修行很长时间的修行者叫做老参,刚修行不久的修行者叫做新参。虽然没有明确区分老参和新参的标准,但一般来讲,在禅院安居25年以上的岁月,并累积一定的修行经验,才叫老参,在家众也不例外。

  老参有着举足轻重之席,因为在无法请明眼的善知识指导在禅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新参只能依靠老参。老参应总是珍惜佛法,尽全力做修行者的榜样。他还要做新参的龟鉴,通过实践,受到新参的尊敬和信赖。

  砌磋时,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修行者之间若彼此不知道修行的路,那么自己树立的正见也有可能被动摇,或是发生感情冲突。因为修行是很绵密、很有深度的进行着,所以动不动就会发生微妙的见解差异。这时修行者若过于执着自己的见解,促发对立和矛盾,那不是要确立正见的修行者应该做的。然而避免砌磋、说闲话,这也不能说是真正的修行者。


  【第三章 参话头的阶段】
  【看話禪 | 如何具体地参究话头呢?】

  对话头持续生起疑心就是参话头。若要疑心彻底,只有团成疑心的状态,这才可以参好话头,那如何才可以生起恳切的疑心而参究话头呢?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最近最受欢迎的“无字”话头和“是什么”话头。参究“无字”话头时,在“无”字前要加上全提,若不如此的话,即使有点茫然, “无”还是一样地参究。全提就是对话头的全体内容。

  现在就让我们来举~参‘无字’话头的例子吧!

  有位法师问:“狗子有无佛性?”,赵州法师回答:“无”。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是赵州法师为什么说狗没有佛性?

  上述的引用句是对无字话头的全提,即全体内容。相反地,单提是“无”或“为什么说无?”这样参的。刚开始参话头时混合用全提和单提,待习惯了,就觉得全提麻烦,因单提里就包含了全提,所以熟悉了,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单提了。

  参究的要领如下:
  “狗子有无佛性?”,
  “无”,
  “为什么说无?”,
  “为什么无…?”,
  “为什么…?”,

  “是什么?”,话头是如下:
  “吃饭、穿衣、说话、看、听这些东西,随时随地昭昭灵灵的主人翁,这是谁?”;
  “不是心,不是佛陀,也不是一物,那这是什么?”;
  “父母未生前,我本来面目是什么?”;
  “牵着这一身体的,又是什么?”;

  “是什么?”,话头是在前面上述的几个话头当中只选一个,持续生起疑心,就可以。另外,通过全提参话头时,只参一个话头。当然全提之间没有优劣之差异,只选一个,而恳切地参下去就可以。参单提,参“是什么?”时,把“是”稍微长一些,在心里生起疑心,如照顾“是-”的东西是“什么?”,或者虽然有点儿茫然,但“是-什-么”这样长一点、恳切地疑心下去,这也是要领,就是不让全提成为妄想的根源。

  不易生起疑心时,就再三地参究全提,“牵着这一身体的是什么?”,只能不断参究话头,没有别的妙策,应不断地恳切地参究下去。

  为这样参究话头,修行者要有恳切的心。例如:在沙漠口渴只想到水;送独生子去战场的寡妇,日日夜夜想着自己的儿子般,参一个话头要有这样迫切的心。这样迫切的心,拼上自己生命时才会有。恳切参话头下去,有一天突然会生起真正的疑心,话头历历显现。这时我的心就平静,烦恼和妄想也自然消失。

  看话禅修行的难度,在于要舍命照顾一念一念。修行者要彻底相信自己本来是佛,不左顾右盼,且坚信只要精进不懈就能开悟,就像和过去所有善知识一样,我只要努力精进,就一定会透彻大悟、见性成佛。


  【看話禪 | 要具备大信心、大愤心、大疑心的理由】

  高峰原妙(1238~1295)禅师在《禅要》中强调~参话头的修行者,应具备“大信心、大愤心、大疑心”的三种要素。

  【大信心是什么?】

  第一,参禅者应对话头抱有大信心。这一信心就是~参究话头一定会觉悟这一大事的坚定心,是绝不动摇的修行态度。懒翁禅师说:

  决欲了此段大事,湏发达信心,立坚固志,将从前所学所解,佛见法见,一扫扫向大洋海里去,更莫举着。《懒翁语录》

  大信心是相信自己本来成佛的,我和佛陀没有任何差异,虽然样子和显现的能力有所差距,但本来清净的佛性是一样的。

  我自己与佛陀的心无丝毫不同。佛陀的心如虚空般,永劫不变,绝无损伤,不增不减,那不会被任何压制和诱惑动摇、抢走、分开、污染。而即使没有智慧,瞬间愚蠢,被人们打烙印,并落入于悲惨境界的我们,其本性仍是没有污染而清净的模样,我自己就是本来圆满具足自性的主人翁。

  自己是真理的主体,因此充满无际的智慧、勇气和德行。我们富有实现自己意愿的智慧和能力,不被任何苦难所挫,在任何情况下也激奋希望的不屈不挠的勇气来自那里。

  发这样的大信心,使这信心如须弥山般坚定不移,才可以生起不屈不挠的精进力,进而要确实地打破话头乃至大彻悟。

  【大愤心是什么?】

  第二,是大愤心。大愤心是什么?话头是佛陀和祖师们将自己本来面目显现在眼前。过去的祖师们也在这里恢复自己的本份,成了大自由人。

  但是我现在过得如何呢?与过去祖师们相比有什么不足而无法直视我自己呢?如此自满,愚蠢,不知羞耻,执着于前后颠倒的现实,怎不令人悲伤呢?

  自己本来佛,但将自己视为众生,甘心做众生的事儿,天天就这样地过日子。无时劫以来,我们就是这样过日子,那么何时可以找回我本来面目呢?为何遮盖我心里灿烂的太阳,向外挣扎在黑暗里呢?

  到目前为止,我听从身体的指示,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为满足自己的贪心,想拥有什么就要拥有什么。此外,为了个人的利益和名誉分别我和你,专务是非分别,互相伤害对方,而忘了我们的本来面目,落入于贪心愚蠢的错觉中,一路走过来。

  但是现在所幸遇到~进入参禅修行的路,直视烦恼和愚蠢,作为大自由人过日子的大事因缘。这话头修行才是断绝黑暗的过去生和现在无知的吹毛剑。

  禅修者参话头时,要发出因自责感涌上的大愤心。

  【大疑心是什么?】

  第三,是大疑心。大疑心是指彻头彻尾疑心话头。话头是以任何方法也无法掌握和形容的。无无法了知,有也无法了知,无法掌握也放不下,修行者到这里只能尽全力正面赌胜负。在话头修行中的‘疑心’,就是这种心态。

  佛陀和祖师们将法以话头的形式,明确显现在我们眼前。佛祖将我的本来一物明确显示在眼前,而我为什么看不到?将我有的道理以话头明确阐明,可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不知道?

  生起大疑心,一身一念就成为一个话头团,以话头躺下以话头睡觉,“毕竟这是什么道理?”的一念不断,清净清楚的疑心显现在眼前,这样参话头得力的话,修行的好时节终会到来,而没有疑情的参话头决不会有果实的。

  大起疑心才大悟。恳切地疑心叫做大疑,那是在疑心的“我”消失之处爆发的根源性的疑心。当大疑遇到机缘,而打破大疑时,修行者将大死一场,天地重番一新。


  【看話禪 | 疑情,疑团,打成一片,银山铁壁是什么?】

  无门慧开禅师说:

  莫有要透关底么。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蓦然打发,惊天动地,如夺得关将军大刀在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无门关》1则

  【疑情】

  为正确进入话头一定要生起疑心。参话头时,“为什么说狗子没有佛性?”,“为什么说干屎橛?”,疑心要恳切,但不是以脑子疑心,而是要以全身疑心,所以无门慧开禅师说,“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

  对话头生起疑心,恳切地疑心下去,有一瞬间其疑心就被断绝,这叫“疑情”。简单地说,疑情是对话头的疑心变得顺一,自然而然地生起疑心的状态。不是有意识地努力疑心,而是其疑心彷佛感情一样持续下去的。

  这样进入疑情,那么不勉强疑心,话头也自然会投入话头里。不疑心也自然疑心,不参话头也自然参话头,所以蒙山德异禅师说“疑心深入,不参话头也自然现前”。

  【疑团,打成一片】

  将话头恳切疑心下去,疑情团成一个团,这叫疑团。日后只有疑团独自显现出来,这叫“疑团独路”。这疑团独路就是~话头和我成为一个,不分开,成为一身,这是疑团成为火团,没有间隙其它介入的状态。这种状态叫“打成一片”,即话头明显成为一片。实现打成一片,就离开有意无意思量的习惯或计算比较的事,与参差万别的事物融为一体。

  黄檗禅师猛烈参究无字话头而说:“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彷佛梅花为发出香味,要经过严冬寒雪。黄檗禅师对此说:

  尘劳迥脱事非常,
  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是一番寒彻骨,
  争得梅花扑鼻香。《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话头修行是从疑情的阶段移到疑团,再次成为打成一片的具体过程,但按照不同的语录,疑情、疑团和打成一片,有时是同样的概念。

  【银山铁壁的透过与觉悟】

  疑情纯熟了,成为像银山铁壁一样,思维的一切出路都被折断。博山禅师强调说,只有打破银山铁壁,才可以往觉悟的路迈步。

  银山铁壁是指因坚固、刚硬、陡峭而难以钻进去或超越的境界。那是对话头的疑情变得纯一,不能往左、往右、往前、往后进去的,没有替代方案的紧迫的情况。银山铁壁是用银做的不知厚度的铁壁,那铁壁隔断着前后左右四方,所以一步也无法进去或后退,然而钻进这样的银山铁壁去才可以开悟。


  【看話禪 | 参究话头和观话头的差异】
  【参究话头和观话头】

  参究话头和观话头截然不同。参究话头是对话头生起疑情的意思,观话头是对话头集中精神的意思。话头是要参究的,只有集中的话,难以生起真正的疑心。参究是在实现疑情的情况下,不断持续下去的。与此相反,观是将某一种现象或事物,如实地继续集中观察的,从这一点来看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异。

  观话头,就分为观的我和被观察的话头。在分为主客的情况下,将话头对象化而观的话,那不是参话头而是跟着话头观察的。我的主观和话头的客观分开的话,我和对象,主观和客观,我和话头会分开,所以从结构上来看,无法否定观话头站在相对的立场。

  当然通过观话头无法统一精神,只是除去浮扬的心,统一精神,可以进入明了的境界。但这不是话头和我成为一体的话头三昧,只是投映在我意识的相对的境界而已。所以在那种境界观照的对象是我意识中的对象,不是纯粹的模样,那没有完全脱离主客,所以不彻底。

  话头参究要超越主观和客观,我和你的一切两分法的境界,要不然无法完全脱离对立的分别意识。有句话说,‘百尺竿头进一步’,要在百尺长的长杆上迈进一步,达到根源,连根源也要超越,才可以自由自在。

  【为什么不能观话头?】

  确立祖师禅的六组慧能禅师批评说坐禅时看心和看净的是错误的,为了顿悟见性连看心或看净也成为障碍,一切对象化的观法是错误的。

  慧能禅师警戒~要看心或找清净心的话,会平白地生起“清净心”的妄想。此外他还指出,要找的这心本身就是妄想。这好比瞳孔无法看到瞳孔的道理,以心找心,也无法找心,要找的心本身就是妄想。

  大慧禅师也说,“以心无法使心得到休息,以心无法止心,以心无法使心生起。”,因为那又造就一个心而使它对象化。如果要找清净的心,却落入于清净心和虚妄心的分别心,落入于对象化的心,将心对象化而观的话,如慧能禅师所说的那样,就成为分别的心、相对的心。


  【看話禪 | 话头无法参入时,可以念咒语、诵话头、念话头吗?】

  话头修行的真谛在于~持着无法摸索和探求的话头生起恳切疑心,并打破那话头。任何理性思维的路也不能打开,在思维彻底断绝的情况下,对话头生起疑心并持续下去。假如将要疑心的话头像念佛一样念的话,这是脱离话头参究的本轨道,所以参话头参得不好,也不能念咒语、诵话头、念话头。

  诵话头是指将“是什么”或“无”字话头,发出声音不断连续念的。比如说,念“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或“无”、“无”、“无”,没有任何疑心地继续念下去。

  念话头是不发出“是什么”或“无”的声音而在心里念的。参赵州的无字话头时,没有任何疑心地反复念“无”!,“无”!。但是不管发不发出声音,从看话禅的角度来看,那是错误的方法。走路、坐着、穿衣服、吃饭,都念“无”,这不是正确参话头的方法,况且不能以思维想“无”。

  念咒语是念“唵嘛呢叭弥吽”或千手陀罗尼、楞严咒等的。咒语是佛陀神妙的语言,有时念咒语而得力。但是在看话禅只有恳切疑心话头才行。因发心不到位或不太懂话头参究法而参话头参得不好,所以通过念话头、诵话头或念咒语,得力的人也有。

  但是参究话头的生命在于生起疑情。假如不起疑情的话,不能说那是话头参究。虽然没有杂念地,连续不断念,能够继续投入话头,但是用那种方法绝对不能打破话头。在没有疑情的情况下,投入诵话头、念话头、念咒语的人,往往是发心不到位的人。


  【看話禪 | 死句与活句】

  西山禅师说:“夫参学者,须参活句,莫参死句。(《禅家龟鉴》)”,这是所有禅师所强调的。看话禅的核心在于参话头,参究活句,活句是活着的真语言,活生生的语言,是不加知解的语言。相反地,死句是空的语言,死亡的语言,是加分别的语言。用死亡的语言决不能进入觉悟的世界。普照禅师说:“参究死句,自己一身也无法救度。”。

  夫参学者,须参活句,莫参死句。活句下荐得,永劫不忘,死句下荐得,自救不了。《看话决疑论》

  那么区别死句和活句的标准是什么? 活句是指超越所有妄想和分别意识的佛陀与祖师们简明的快捷方式之机缘或言语。活句是断绝语言和思维之路,没有任何依靠或摸索的角落之语言和思维的‘当处’。那个‘当处’,是味道、味儿、模样都没有的空着的当处。

  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向左走也不对,向右走也不对,就是沉默也行不通。断绝心路的活句,是连八万大藏经的教理或任何思想、哲学的摸索也无法赶得上的。活句是现在当下拨剌活生生的本来面目的语言存在方式。

  若有语言的影子及分别的迹象,那就是死句。跟着语言而来的就是死句,即死亡的语言。因为剩下痕迹,提供分别或受别人见解摆布的。即使思维的路依循活着的语言而觉悟,这还是以思维形态理解的觉悟,因此不能说是真正的觉悟。这是觉悟的话,是很大的错觉。生活的当处无法以语言或思维的省察经验。于是说,参死句得到觉悟的话,连自己的一身也无法救渡。

  话头无法成为活句,被多种理论和观念的框架给框住的话,就将沦为死句。世上精彩的话语和文章不胜枚举,但是那些落入于理论和分别作用的,就都成为死句。一切理论和观念的框架是妨碍根源性疑心的知解。

  要注意的是,虽然是活句,但按照参究的人不同,也可以成为死句。参话头时,用分别心思量或没有疑心地参的话,就是了。总之,没有疑心的话头或不好起疑心的话头,就只能是死句了。


  【第四章 克服病痛】
  【看話禪 | 在话头参究中,摆脱十种病痛的方法】

  知解是指这样或那样思量的心,用头脑和知识来理解、分别、判断的作用。我们的意识是被相对的分别意识笼罩着,所以比较、对立、纠纷,不仅使别人受伤,也使自己受伤。

  知解是产生彻底歪曲知识的错误知识的方式。但是在话头修行当中,人们往往不对话头起疑心,而以心来思量话头,所以参话头也无法得到觉悟。这时知解就成为病痛,妨碍了开悟。

  在《书状》中,大慧禅师以无字话头为例,对知解说明了十种病痛。禅修者参“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赵州禅师为什么说无呢?”而开悟,这就是话头的要意。

  下面一一介绍对话头而言的十种病痛。

  ① 不得作有、无的知解

  这是说参‘无字’话头时,不要思量“狗子有佛性”或“没有”。因这么思量的瞬间,就不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② 不得作道理的知解

  这是指不要以为话头里含有什么玄妙的道理。参话头时,根据特别的理论基础,来做这样、那样的解释分别,这是错误的。

  ③ 不得向意根下思量

  参禅时,不得以思维思量来找出答案。

  ④ 不得向扬眉瞬目处着根

  这是指对祖师所显现的特别行动,即扬眉瞬目等动作,不要用知解来赋予任何意义。

  ⑤ 不得在文字上作活计

  要疑心善知识给的话头,但不得执着于话头上的词句,在语言文字上这样、那样地分别或思量。

  ⑥ 不得飏在无事甲里(不要陷入于空白状态中)

  说要空出心,所以休息休息,在无事寂静的地方不参话头而呆呆地坐着,也是病痛。不参话头,也不做任何日常的事,只陷入于寂静的境界,这样不行。

  ⑦ 不得向举起处承当

  这是不对话头生起恳切疑心,只想以意识来了解话头的病痛。

  ⑧ 不得引证文字

  不得引用经典或语录等的文字,来对话头作这样、那样的举证。

  ⑨ 不得作真无会

  这是批评存在超越有、无的无的观念。

  ⑩ 不得持有待悟之心

  这是不要拿着分别意识等待觉悟的意思。不得有心、有意识地求觉悟,这么有意识地等待觉悟的修行叫做“待悟禅”。

  有意识地等待觉悟,那就等于否定自己本来佛。此外,因为有意识地等待觉悟,所以拥有这种知解的心对迈向真理之路造成障碍。将自己视为迷惑的存在,思量并等待觉悟,这仿佛用迷惑求觉悟,因此即使修行无数劫,也决不能得到觉悟。

  佛陀说“要觉悟的这个心将带来痛苦。”。

  大慧禅师也多次强调说,不要拿着有意图的心等待觉悟。慧谌禅师强调‘信心’作为克服待悟禅的方法。那不是圣人和凡夫之别,而是相信都站在同等的本份之处。这不是将信将疑的信心,而是可以通过决定性的信心、克服等待觉悟的心。须知,觉悟的世界不在遥远之处,而是在我看、听、行动的这个地方。


  【看話禪 | 速效心和愤发心的差异】
  【速效心是什么?】

  速效心是指“要赶快成就”,“要赶快觉悟”的欲望在先的心。修行者决不能发这种速效心。速效心只培养着急的心,把神经变得敏锐,会引发热气冲上头部的病痛。生起速效心时,要把心静下来,明确恳切地参话头下去。越发速效心,话头修行的进步越慢。

  发速效心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好好发心。由于盘踞赶快觉悟而成就什么的心,因此生起着急的心。发速效心,决不能觉悟。因为要觉悟的心成为妄想,反而妨碍觉悟,心变得着急。

  大慧禅师对此说:

  第一记取,不得起心动念,肚里热忙,急要悟。才作此念,则被此念,塞断路头,永不能得悟矣。《书状》〈答黄知县〉

  就像大慧禅师曾说:“就算暂时发速效心,也永远不能觉悟”这样,速效心是看话禅修行时要警戒的大病痛。

  【愤发心是什么?】

  愤发心是参话头参得不好的人,或者话头修行没什么进步的人要具备的心。话头参得不好时,要发愤心,自己感到羞耻;也发冤枉的心,自己本来佛,我为什么找不到当处?佛陀和历代祖师们找到当处,而过真生活,我为什么不行?要恳切发这样的愤发心。

  那么速效心和愤发心有什么不同呢?对自己存在的原理树立正见并发真正的愿力,而修行的是愤发心,在没有正见和愿力的情况下,急着觉悟的心在先,这是速效心。在发心未确切的情况下,持着要赶快成道的着急心,急着修行,反而会引发病痛,对修行造成障碍,所以决不能发速效心。


  【看話禪 | “上气”的处理法】

  所谓“上气”是指气或热能升到头部。在还没发好心的情况下,急着参话头或是参话头过于激烈,或者勉强参话头的话,气会上冲到头部并留在头上,使头部疼得厉害。这样的话,即使想要参话头也痛苦,而无法持恒下去。

  上气的原因是~未对话头生起真正的疑心,而勉强参话头,或者急着要觉悟的心在先。如果生起赶快觉悟的欲望,就易产生速效心,而与无边无际的妄想搏斗,心里感到郁闷难挨。这就好比在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急着要赶快做完,于是心变得急躁、神经也转为敏锐,进而热气奔腾。

  心变得急躁,心就上冲并跃动,所以热气不下降,而升到头上,并留在头上,造成“上气病”。即无法让冷气上升,热气下降的“水乘火降”,而造成气留在头上的病痛。这病现代医学无法治好,因此对衲子来说是致命之病。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呕吐到很严重的程度。

  参究话头时,气升到头上,身体热烘烘的话,到外面吹吹风、散散心,轻松地参话头。尽管如此,还是头上有气且头疼,那么在凌晨通过呼吸法把气降低,也有助于水乘火降。伸直腰,呼吸的流动就变得自然,可以防止气上冲到头部。但是用呼吸法等技术上的方法处理气的话,有可能落入旁枝末叶。

  得了上气病的话,要再次发心,并发愿让自己生起真正的疑心,那么话头就现前。发好心,好好儿地参话头,话头和我成为一体,炽热的热气就会消失。

  但是情况恶化,无论如何也无法参话头时,可以通过礼佛治疗。持着恳切诚恳的心礼佛,心能沉淀下来,且脚部受到刺激,可以得到水乘火降的效果。

  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染上上气病。真正发心,恳切自然地开始参话头,请善知识或久参修行者指导,以便事先预防上气病。


  【看話禪 | 对治昏沉和掉举的方法】
  【昏沉和掉举是什么?】

  阻碍修行的是昏沉和掉举,大慧禅师也说昏沉和掉举是参禅的病痛之代表。这种受昏沉和掉举的折磨,是因为懒惰的心与妄想之故,另外还有精神尚未好好儿地醒悟过来。

  心起作用时,没有明亮地醒悟,昏迷而落入于朦胧的状态,这叫昏沉。昏沉严重的话,就陷入睡魔中。另外心神不定、浮扬、散乱的状态,叫做掉举,其具体的行为是~心转来转去,混乱不已的状态,这些都是起因于烦恼和妄想,致令找不到安定的散乱心。

  【克服昏沉和掉举的方法】

  参禅修行时陷入昏沉和掉举,是因为没有好好参话头,时时刻刻参话头就不会有空档让昏沉和掉举找上门来。知讷禅师说,以清醒的心对治昏沉,以静寂的心对治掉举。若心清醒的话,就不会有昏沉或睡魔找来,若心完全投入一个对象,就不会让思维交织或掉举立足。昏沉和掉举来的话,就振作精神,持着只有这一修行的念头,恳切地参话头。真正参入话头的话,心就静下来且明亮剔透,这两个病痛也就自然消失。

  如果是生起真正疑情的话头,可以同时克服昏沉和掉举。睡魔或妄想进来时,在那里专注地参话头,不用害怕或秉弃睡魔和妄想。因为这害怕或秉弃的心,正足以增长睡魔和妄想。

  也不着忘怀,也不着着意,但自时时提撕。妄念起时,亦不得将心止遏。“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只就动止处,看个话头。《大慧语录》卷17

  须知,昏沉和掉举都来自于我们的心,所以昏沉和掉举不是要打退的对象,而是我们要认识这些是佛性的影子,进而藉由参话头,把它们推回到原处。烦恼和妄想也本来是佛性,通过参话头回到原处,是极为自然的事。不是将无变为有,只是确认本来之处而已,所以说“烦恼即菩提”。为此,修行者应抱着掉入水井里的人,要脱离水井一样的恳切心;或是船夫逆流而上的坚定意志般修行下去。


  【看話禪 | 克服色欲和睡魔的方法】

  色欲和睡魔是众生几千几万劫以来习惯的本能的习气,这是只要有生命就不易消除的本能欲望。没有众生没有性欲,没有众生不睡觉,只要是众生都有色欲和睡魔。如何接受对异性和睡眠的本能欲望?这种见解和态度与久远的历史和许多文化形态一样,错综复杂。

  从生活的表现来看,欲望和解脱无不一样。不同的是,其生活是否以欲望为主的矛盾和对立的生活?还是基于无我的和平和自由的生活?修行者成就修行,就从一切本能的欲望获得自由。因为“我”的生活标准没有了,缘起的生活完成。即慈悲或爱是“无我”的光芒,所以在这一光芒里,性欲的影子也无法立足,因此按照摆脱本能欲望羁绊的多寡,可以判断出修行者的修行程度。

  【对治睡魔的方法】

  实际上修行者最难以克服的是睡魔,它是如何地妨碍修行,才得此“睡魔”之名呢?端看~任何人稍微放下静坐片刻,就马上涌来困意。

  每当睡魔入侵时,通过参话头来克服睡魔,并在日常生活里好好调身,以便不对参禅修行造成障碍。睡魔来自于妄念,那决不是绝对的。越修行睡眠时间越减少。不用努力遵守睡眠时间,反而老实地坐禅,那么自然而然地不被睡眠牵走,而可以朝气勃勃地精进下去。下面介绍一下克服睡魔的几种方法。

  第一,参禅的初学者容易闭眼睛,不过一定要睁开眼睛。以前的祖师将闭眼睛参禅的人,比喻成坐在黑魆魆的山上鬼洞里。闭眼睛,就像心静下来易集中精神般,但容易落入于昏沉。尤其是下午或凌晨坐禅时,闭眼睛就等于请来睡意,所以坐禅时要半开眼睛。尤其是睡魔不可抗拒地袭来时,应咬紧大牙、睁大双眼并深呼吸,再慢慢反复呼吸,这样睡意就会消失。坐禅时要注意不打瞌睡,坐着发困时,全身用力,如上所述深呼吸,这样不会有不消退的睡意。

  第二,调整饮食。要适当地摄取饮食。食物吃太多而坐禅的话,为了消化饮食,身体机能容易感到疲劳,睡意就马上袭来,所以适当地吃有助于修行生活的饮食非常重要。饮食对修行者的精神、姿势以及修行环境构成重要的因素,决不能疏忽。一汁一菜为禅家的菜单,应尽量少吃,少欲知足。吃得不当,心不定,修行也不贯一。

  在《修行道地经》中说,“修行者不得使身体舒服和重。适当地吃饭,身体变得轻,少睡觉,坐、起、行走时也不会喘气,大便小便少,其修行者淫怒痴薄。”。

  第三,要早起早睡。晚上参禅很长的时间,晚点儿起床,是不好的。即使减少晚上修行的时间,也要遵守早上精进的时间。

  第四,伸直腰,想象鼻子前就有高高的山崖,就像坐在山崖上坐禅一样。为克服睡魔,实际上在山崖上坐禅的修行者也有。

  第五,要着实地警策。警策要严厉。无论警策的人还是受警策的人,都要拥有互相珍爱和感谢的心。

  【对治色欲的方法】

  西山禅师对色欲和破戒行为说:

  带淫修禅,如烝沙做饭,带杀修禅,如塞耳叫声,带偷修禅,如漏求满。《禅家龟鉴》

  不远离色欲不能好好儿地参话头。因为沉迷于色欲之中,心就混乱、不稳定,且无法填满的渴爱活抓了这颗心,然而断绝色欲并不容易。

  作为远离色欲的方法,我建议迫切地观无常感。明确觉悟色欲是虚妄的,可以克服色欲。因此生起色欲时,请你们想一想其色欲的对象散开为四大,变成灰尘,而消失的模样,这样就会了解到色欲是虚妄的。

  但是参话头的禅者用话头修行来克服,才是正确的路,即在生起色欲的当处参话头。《书状》对此说,如色欲般的旧习生起时,用话头来处理。

  忽尔旧习,瞥起,亦不着用心按捺,只就瞥起处,看个话头,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正恁么时,如红炉上一点雪相似。《书状》〈答刘通判〉

  色欲生起时,恳切参话头,色欲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认识色欲和睡魔是数劫以来使我们无法成就正道的大仇敌,且应为了克服这些,而不懈怠地努力。


  【第五章 在日常生活中的话头参究法】
  【看話禪 | 静中工夫多深,才可以进入动中工夫?】

  马祖禅师说“平常心是道”,佛法在行住坐卧处。

  不管修行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好好参话头才是正确的修行。基本上发心稳当的话,就可以具备这条件。但是在还没发好的情况下,初发心者在日常生活里一边工作一边好好参话头,并不容易。初学者应在寂静清净的地方,放下一切杂念,发心、恳切地参话头。

  人们容易被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事情夺走心。这样的话,心总是来来去去,坐立不安。佛陀将众生忙碌的心模样说成“猴子一瞬间也不能静静地呆着,而不停地活动一样”。人们就这样嘴里挂着“忙,忙”,找不到心灵的安定,而往外奔跑。

  我们的心这样习惯于无意义的混乱之中,所以首先让我们在寂静的地方把心静下来投入参话头,然后将暴跳的狂气与混乱的众生的病用寂静的心扣住。为此在寂静的地方参话头并恳切地疑心进去,想放下话头也无法放下,想放弃话头也无法放弃时,心可以在寂静的地方达到一贯的境界,这叫“静中工夫”。

  在安静的地方可以一贯修行的话,也要在吵闹的地方进一步修行,这叫“动中工夫”。

  有时,话头在安静的地方参得很好,而在吵闹的地方被打断或者参得不好。这时在吵闹的地方加快精进的步伐,那么不管安静吵闹都可以达到一贯的修行境界,这叫“动静一如”。动中工夫和静中工夫不是有什么界限,静中工夫当中得力的话,需要立刻进行动中工夫。不管活动还是安静,始终如一地参话头时,才可以是动静一如。此外,须知这初发心持续维持的话,动和静就不会分离。

  假如安静的地方是正确的,吵闹的地方是错误的,那么这是放弃世间的生活而寻找实相,离开生灭,而求涅盘。当然安静的时候修行得好,吵闹的时候也可以修行得好。参话头成习惯后,吵闹时与安静时相比反倒成为加快精进的好契机。在日常生活里修行得好,得力,才是真正的修行者。进而不管吵闹还是安静,不偏重,纯一修行时,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看話禪 | 在日常修行过程中,如何克服逆境界和顺境界?】

  逆境界和顺境界是在修行过程中不断经验的境界,如何克服逆境界和顺境界?也是话头参究中的重要课题。

  逆境界和顺境界是什么?逆境界是指违忤自己意思的情况而展开,即难以忍耐的情况展开在眼前,所以艰难痛苦。顺境是指符合自己意思的情况展开的,因为符合自己的意思,所以瞬间快乐,但执着于它,心就浮扬,无法觉悟现实。

  在碰到逆境界的瞬间,修行者一般被眼前的境界迷住了心,往往忘记自己的修行。碰到逆境界时,收束心,突破其境界就可以。但碰到顺境界时,心就安住在那里。因为成就心愿,陶醉于其喜悦,忘却自己,卷入情境中。

  大慧禅师对此说:

  现在事到面前,或逆或顺,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着遮个道理。逆境界易打,顺境界难打。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定省少时,便过了。顺境界,直是无你回避处,如磁石与铁相偶,彼此不觉合作一处,无情之物尚尔,况现行无明,全身,在里许,作活计者,当此境界,若无智慧,不觉不知,被他引入罗网,却向里许要求出路,不亦难乎。所以先圣云,入得世间出世无余,便是遮个道理也。《书状》〈答楼枢密〉

  无论逆境界还是顺境界,遇到那种境界时,认识到一切世间的事本来是缘起的现象,并没有实体,不对此生起执着的心,那种境界就自然变得轻。逆顺境界都是已经准备好的心里境界,逆和顺不在外处,而只是投映在外境的自己的业而已。因此逆顺境界来了,应只专注地参话头,绵密有力地钻进去,要以逆顺境界的应用为话头之修行。

  即使逆境界和顺境界来了,也不能被其瞬间的心情左右,而要当下参话头。虽然一天一天极为痛苦艰难黑暗,但不能被这些卷入,应只参一个话头,这关头一定会过去。顺境界也如此,尽管一切都顺利进行,但不能被这些感到浮扬,被它执着的瞬间就会有不好的境界袭来。

  如果遇到逆境界和顺境界,应赶快认识到“境界找来了”,并认识这时才是修心的绝好机会。此外修行应在这参话头上,把心静下来的情况下,依然应对这遇到的境界。


  【看話禪 | 参究话头和场所有何关系?】

  安静雅静的场所,对话头修行者在心理或生理上有所帮助,但是场所不能起到绝对性的作用。因为发心,心在于道,任何场所都不成问题。心发好了,即使在城市里修道,那里还是寂静处。维摩居士在“《维摩经》”中说,“直心是道场,求真理的菩提心是道场”,所以即使在闹市里坐禅,只要心安定不动摇,那里就是深山里的寺庵,也是寂静的禅院。

  参话头时,热就感到热,冷就感到冷,吵闹就感到吵闹,安静就感到安静,如此修行进去才对。

  但是对初学者而言,好好治心而得力,并不容易。对刚开始修行的人来说,场所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佛陀也对寺院的位置说:“寺院应在离开村子适当距离的地方。”。长芦宗赜禅师也以坐禅的基本条件为寂静处,过去的禅师也一样。历代禅师参禅的草屋或禅院之所以大部分坐落于风水宝地,也因为他们重视参禅的场所。

  反正初学者有必要找个安静清净不散漫的地方,即使是一定的时间也能拥有寂静的环境,坐禅的场所任何地方都可以。常设的禅院当然保证这些条件,所以进入禅院,随时都可以感染上寂静的气氛,但是不能过分执着于外部环境好的场所。

  尤其是初次参禅的人,应选择许多大众如法修行的地方。参加许多大众严肃的修行,不知不觉之间可以得到很大的力量,进而在没有障碍和困难之下修行。

  即使是得到些微力量,我还是劝要和许多大众在一起。与其在独自修行的禅院不如在大众禅院修行而得力,应铭记于心。能够同善知识在一起,是最殊胜的因缘,能够受到善知识的指导而精进,那比任何修行之处都还要好。

  最为重要的事就是~发心和要觉悟自己的佛心。不发心、不精进,再好的因缘也无所助益。常常看到为修禅而到处去找好场所的人,虽处处都有场所,不过只顾山水景色或山势地理而寻找修行地方的人,不能说是真正的参禅修行者。


  【看話禪 | 在家众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参话头吗?】
  【在家众的话头修行法】

  在找回自己本来面目的参禅修行路上,不能有出家和在家的区别,因为众生本来是佛。像慧能禅师所说的那样,佛法没有南北之区别,佛性也没有任何差别,我们都原原本本是佛,佛性已经没有种族、性别、出家和在家的区别。此外,看话禅的特点为在日常生活里参话头,在家众也只要发心就可以修行。

  入门话头的初学者,首先应树立坚定的价值观,并生起真正的发心。如果心确实地发好,就要去找善知识,并接受话头,正确学习参究话头的方法。此外,初学者为参话头得付出很大的心血。参话头时,若有什么空隙,种种妄想就会挤进来。稍微放松一下精神,心就飞走了十万八千里,从过去到未来展开想象的翅膀。

  刚开始时,可以参三十分以上的话头,那么在增加三十分,早晚禅修一个小时,一天禅修两个小时。这不容易的话,一天一个小时也好。烧一支香,进入一个小时的坐禅三昧,就可以体会到这一修行有多么好。早上坐禅固然很好,但在睡觉之前也坐一会儿禅的话,可以祥和、温馨地结束一天。

  上下班时间或等人时,不要呆呆地遥望虚空,或者陷入妄想,而要参话头。妄想生起时,在那里要参话头。我们常常被妄想迷惑了心思,浪费宝贵的时间,折磨心田。人们用无益的忧虑破坏了功夫的塔;有时没有理由地讨厌对方;为自己制造的念头自己感到难过,也许整天因妄想而自己虐待自己并折磨自己,所以应在折磨自己的妄想之处,参话头。那么妄想会消失,为妄想白费的力量也将转换为参话头的力量,参话头就参得更好。

  平时坐禅一两个小时,成为习惯后,用空余的时间参话头也可成为日常化,那么就可以参加一两个月一次,在市民禅院进行的彻夜精进。平时在繁忙的日常生活里坐禅一个小时左右的人们,通过彻夜精进克服不断生起的烦恼、妄想、睡意、腿麻木的疼痛,通晓坐禅并非易事。但是结束艰苦的彻夜精进,回到平常,就会发现一个小时的参禅比以前轻松多。此外,通过彻夜精进可以遇到许多莲友或好师父,砌磋修行体验,互相帮助,自然地对修行境界进行对话。

  在家众每天早晚精进坐禅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左右,修行就会自然成熟。大慧禅师也在《书状》说“唯朝夕某向所举话头提,甚善甚善”。

  因此我劝大家一天也不休息地每天进入坐禅,就像不能不吃饭一样,有规律地天天坐禅。这样的话修行就会得力,妄想将消失,烦恼也逐渐减少。即使无法打破话头也能积聚禅定的力量,心可安定下来,生活有了中心,集中力也提高。此外妄想消失,所以做一切事就没有恐惧,有活力,而过个充满有创意的灵感生活。

  【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参话头吗?】

  在家众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参话头吗?很多在家众对此问题怀有疑问。人们一般认为,参话头时,对话头要集中全部的身心,所以工作或开车时,不可能同时参话头。

  但是大慧禅师说,不要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里放下话头。除了大慧禅师以外,许多禅师也说日常生活无不是道。我们吃饭上班工作谈话与道不二,即日常生活里也可以参话头。在安静的地方参话头得力的修行者,来去、洗碗、喝茶、吃饭时都可以不断参话头。

  但是一边工作,一边参话头并不容易。投入工作,对工作集中精神,话头往往参得不好。但是利用早上和晚上、下班时间或者空余时间不断参话头,对其话头生起疑情,无意中在心里深处开始参话头。

  大慧禅师说参话头时,不能受日常生活里的对象或境界的摆布。要有余裕在桌子上看看文章或文件,工作中遇到事物时,要好好处理它。此外,留在寂静的地方,不陷入妄想,穷究事理,不应有杂念。


  【第六章 话头参究和三昧阶段】
  【看話禪 | 话头参究和惺惺寂寂】

  参究话头时重要的是绵密惺悟。在参话头的过程中,生起的一切病痛或异常现象,陷入毫无知觉的无记,都是不对话头历历醒悟时生起的心理作用。参究话头最理想的方法是对话头的惺惺寂寂。

  参究话头时,以一切烦恼妄想不生灭并失去两边的状态展开的,叫“寂寂”,这是心安宁清净的状态,像干净的镜子或者不起波浪的清澈湖水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落无记,而以清明的精神,对话头的疑情持续下去,叫“惺惺”,即对话头明朗地醒悟,就像明亮的光芒历历照在干净的镜子里一样。

  在惺惺寂寂中,话头参究时优先的是惺惺。如果不对话头惺惺觉悟的话,就会陷入昏沉、无记或魔鬼的境界。对话头完全觉悟的话,就投入话头三昧,寂寂的境界自然展开。

  普照禅师援引永嘉玄觉禅师(665-713)的话说:

  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既寂寂中不容无记,惺惺中不用乱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真心直说》

  要“寂寂惺惺”,不能“寂寂无记”。这警戒了只有寂寂而毫无知觉的状态,所以在参话头的过中只有寂寂,话头就参得不清楚,险些落无记的话,修行将难以得到进展。


  【看話禪 | 话头参究时,该如何处理“没滋味”?】

  对话头生起疑情并纯一参下去,而对话头没有感到什么滋味的境界到来时,这种状态叫“没滋味”或者“无滋味”。无处抓住也无处依靠,怎么也没有滋味儿,大慧禅师说这时才是好时节。

  话头是语言和观念的味道被打断,以思考无法分析和追踪的。话头本来没有什么味道,所以圆悟禅师将话头说成“没滋味铁酸馅”。举起话头,道理的路打断,种种矛盾、思量的念头,以及你和我的分别意识都掉下去,踪迹和痕迹都被打断。

  举起话头,咬没滋味的“铁酸馅”,有所进展,那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语言和思念的味道打断的,这样没有什么意思,所以叫没滋味。但这是话头成熟,自己和话头成为一体的证据,达到这种境界,自己也会消失。

  高丽末懒翁禅师用“工夫十节目”,检验了修行者的修行状态。懒翁禅师将没滋味的状态说明为参话头成为三昧,并进入心身一如之前的境界,这一境界因持续参话头,所以虽然没有滋味儿,但可以省力。懒翁禅师强调说,在没什么滋味的状态下,不断地参话头下去。

  其或举,冷冷淡淡,全无滋味,无插觜处,无着力处,无分晓处,无奈何处,切莫退之,正是当人,着力处,省力处,得力处,放身失命之处。《懒翁和尚语录》〈示一珠首座〉

  在没滋味的修行过程中,应更加努力参究话头,不能疏忽,不能罢休。不要寻找另外的方便,仅更加生起疑心,而持续参下去,仅用大信心和大精进力照顾话头下去。


  【看話禪 | 看话禅所说的三昧是什么?】
  【看话禅所说的三昧】

  三昧是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味着心身一如、没有我一切的状态,这是我和对象成为一体,清净、寂静、不动摇的境界。这是我思维的痕迹消失,只有如实的实相明了,明显地显现的状态。这种状态叫“定”,因为心集中于一个对象,静静地沉浸在冥想之中。

  看话禅强调话头三昧,我和话头成为一体,话头变纯一。不是将话头对象化来观,而是我和话头成为一体。投入话头,话头和我成为一团,进入要放下也不能放下、要放弃也不能放弃的银山铁壁的境界,才可以说是完整的话头三昧。在这一状态下打破话头,智慧就出来,如云彩消散,太阳就出来的道理一样。这样打破话头顿悟,就是慧能禅师所说的一相三昧。

  【禅强调的究竟的三昧境界】

  禅宗重视的三昧有“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与平时做的事成为一体的称为三昧,如读书三昧或电影三昧等。这种三昧是被对象揪住而思维的三昧,所以热衷于个个对象,并与它成为一体,但这不是禅宗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三昧。

  禅说的三昧是~在声音的境界下不沾上声音;在物质的境界下也不沾上物质的。这一三昧才是慧能禅师说的日常三昧,也是一行三昧。所谓一行三昧,就是无论行住坐卧都心行正直。所谓日常三昧,就是即使处于一切处,也不住相,即使取了相,也不得发出讨厌喜欢的心。

  这种三昧是用直心的生活,所以与万物一起了了常知,惺惺寂寂,无拘无束。临济法师说的“随处作主,立除皆真”,就是这一究竟的三昧状态。


  【看話禪 | 动静一如,梦中一如,寤寐一如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绵密参话头并持续参下去,才可以进入三昧,经过三昧打破话头,就可以开悟。话头三昧按照其彻底的程度分为三个阶段,如动静一如、梦中一如、寤寐一如,即按照多么绵密参话头来分阶段。虽然用阶段来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觉悟有个阶段,因为话头参禅的核心在于当下顿悟。

  看话禅不是将话头一点点打破进去的,话头是没有滋味的“铁酸馅”,是把铁酸馅一口吞下去的。决不承认什么阶段或顺序,但是觉悟的是刹那,为实践修行需要很长时间。在这三个阶段中,进入了寤寐一如的阶段,大悟就近了。

  “一如”是“始终如一”,“一直维持一样的状态”的意思。在参话头方面,“一如”是将话头始终一贯地持续参下去的意思。动静一如是指“不管活动还是静坐始终如一的参话头”;梦中一如是指“不管惺惺还是做梦始终如一的参话头”;寤寐一如是指不管惺惺还是沉睡始终如一的参话头。参究话头时只有动静间、梦里、进而时时刻刻都纯一地参话头,才可以开悟。

  若知一日一度,也无间断,则添些精彩,时时点检,日日无间断,若三日如法无间断,动静一如语默一如,话头常现在前,犹急流滩上月华相似,触不散拨不去,荡不失,寤寐一如,大悟时近矣。《太古和尚语录》

  非常深沉的睡眠会是死亡般的,但是连这样的死亡瞬间也由我们内部的深深的无意识带动心,唯识把它称为阿赖耶识。转动的心使人轮回。“一睡着,就消失,那如何对付生死呢!”,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熟眠是不做梦的沉睡。在沉睡中也要参话头,话头才不断持续下去并且始终如一。 沉睡时,也要好好参话头,参话头不退步会带来好时节。像大慧禅师所说的那样,寤寐一如的道理是无法给人看的,只能自己体验一下。


  【看話禪 | 上根器的众生可以一句话打破话头吗?】

  禅是当下以心相传的。根基成熟的人瞬间觉悟而进入当下。为阐明本来面目,不需要什么累赘,就像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而已。大慧禅师也说:“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一句偈下,直接开悟,不假外绕,这是重要的。”。

  这样一句话一听,就要当下打破话头。六祖慧能禅师一听《金刚经》的一句偈,言下就大悟了。慧能禅师说: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见性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六祖坛经》

  马祖禅师说:“若是上根众生,忽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于阶级地位,顿悟本性(马祖语录)。”。

  一听师父的话,弟子言下就开悟,叫“言下便悟”。这言下便悟是一下子超越动静一如、梦中一如、寤寐一如阶段的。分阶段,就是承认时间的经过,但是瞬间的觉悟是一瞬间觉悟,并在觉悟的瞬间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这一瞬间是超时间的瞬间,超越时间的永远。话头是这样一瞬间打破的,所以瞬间的觉悟即言下大悟是可能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言下大悟呢?即使是最上乘根基,言下大悟如何可能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心本来是佛”,所以听到一句话或者目击一种现象就可以大悟。任何人也彻底相信“我本来是佛”,对此睁开眼睛就顿悟。

  一接受话头,当下就大悟的人是根器殊胜的人。即使不是瞬间的觉悟,彻底参究话头的话,在很短的时间内也可以得到觉悟。

  虽然在很短时间内可以得到觉悟,但是看话禅的修行者有赶快要觉悟的欲望,就决不能得到觉悟。与其发赶快要觉悟的速效心,不如恳切发心并要示显我心。这样的话,上根器的人在瞬间或很短时间可以开悟。


  【看話禪 | 为何要小心寂静的境界?】

  修行久了,身体好象消失,坐在云彩上一样,感到舒服。这样忘记身心而只感到舒服,这是没什么思维的病痛,大慧禅师说要小心这样的时候。

  话头参得不好,只停留在舒服的状态,这是修行者不能落入的恐惧境界。若停留在这种状态,就等于被认为忘记心怀的一切,并维持寂静状态就是道的人。

  高丽真觉慧谌禅师对这种状态警戒说:“一向闭眉合眼,空空寂寂,向黑山下鬼窟里,坐地待悟,古人云,湛湛黑暗深坑,是可怖畏之处,是也。”。

  “要小心宁静的境界”,这句话就是不应放下话头,要持续疑心下去的意思。即使忽然身心静下来,前后境界被打断,也不能被寂静的状态迷住心,在寂静的状态也决不能停止参话头。

  慧谌禅师嘱咐说:

  莫嫌没滋味,没捞摸。但提撕举觉看,忽得身心寂灭,前后际断,不得住在寂灭处,看话不辍。《真觉国师法语》〈示空藏道者〉

  在这里要注意一点,上述的“不知有身”与参话头时进入话头三昧,并忘记身体的境界不一样。进入话头三昧,对话头不断生起疑心,无法感觉到身体的活动。因此太古禅师说,进入话头三昧,意识不到走路、坐,吃饭时也感觉不到咸还是辣,勺子的动静也感觉不到。

  如此“好像忘记身体”时,这不是对话头投入三昧境界的话,其状态可能是陷入心的境界而身心感到舒服并住于寂静处,或者落入于无记的状态。像慧谌禅师所说的那样,如果住于那种状态,会像在黑暗的鬼窟里一样。因为没有觉悟,所以成为木石般的人,对修行没有什么进展,这时应再次尽全力恳切地参话头。


  【看話禪 | 话头参得纯一时,出现神秘的现象该如何处理?】

  修行成熟了,有时会出现神秘的现象,如看见佛菩萨或者听到神妙的声音等,这种现象是参话头时少有出现的,不是理想的状态。对这些迷惑心的话,不能视为正确地精进。看见那种现象本身就是失掉话头,并执着境界的代表性症状,这是在话头修行过程中,失掉话头意识的空隙里出现的异常现象。换句话说,这是话头纯一进行时,一转眼非梦似梦之间出现的现象。

  发生这种现象,除了继续参话头以外没有其它的好办法。太古禅师说,拼命参话头时,话头以外的另外念头瞬间侵入,那么在空虚的意识里被日常生活中经验不到的“影子”迷惑。

  话头自然纯熟,打成一片,身心忽空,凝然不动,心无所之。这里只是个当人,当人若起他念,则决定被影子惑矣。《太古语录》卷上〈示众〉

  在修行的过程中出现种种境界,有时神通的现象也发生。修行者无论发生任何境界,或是体验神通的现象,都不得对那些注意或关心,反而要更加努力参话头下去。

  须知,境界再殊胜微妙的开示,一切都是魔的境界,这种境界出现的原因是~在参话头的心里有了空袭所致。修行着应认识到妄念的根留下而出现这样的现象,并大大收拾心,仅对修行绵密强有力地钻进去,这时才是试验智慧和勇猛心的好时节。

  太古禅师说,假如要脱离在话头参究中出现的神秘境界,就不要害怕那种幻象的生起,而应每当生起那些幻象时,要特别照顾话头。在幻象生起时,就得清楚知道幻象生起,那么幻象就会消失。

  神秘的现象以及妄想生起时,要消除那些,不是有另外的妙手,而是参话头当下就是解决的方法。这好比在修行看话禅时,发生的一切病痛是错过话头时发生的,所以不用谋求另外手段,而只需再参话头就可以。神秘现象的出现以及对此的对治方法如下:

  第一,如果实现惺惺寂寂的三昧,不会有空隙出现神秘的境界。话头修行不明朗失去焦点时境界才出现,所以只要绵密修行下去,就没有空隙出现一切境界。

  第二,修行者的心里有所求或妄念,就会出现境界,所以修行者不能有一切求的思维。须知,求觉悟道,希望遇到佛祖,或者等待道现前的心就是叫魔鬼的。

  第三,因为没有体会到心本来没有形象。须知“一切万法皆从心生,一心本来没有形象,道门哪儿有境界出现呢?”。

  因此在修行当中出现境界,是因为修行者的心态有了漏洞,或者对修行没有正确的理解所致。境界来了,就认识到修行走支路,通过参话头收拾心,绵密参下去。那么一切境界不想消除也自然会消失,修行就会更深入。只知道参,就是这一修行的最要紧的事。


  【觉悟的世界】
  【第一章 检证和印可】
  【看話禪 | 检证和印可是什么?】

  检证就是修行者向善知识问自己的修行程度并得到确认,就像学习世间的一切事物般,也是达到熟练的境界后,一定要从老师那得到检证而努力一样。禅修时,也要向明眼宗师得到正确详细的检证,才可以走上正确的路。尤其是参究话头走进觉悟的过程非常绵密,有时会出现预料外的情况。如果善知识没有对修行者内心生起的动静进行指导的话,那修行者就有可能走入错误的方向。

  修行者要时时去找师父得到检证,如:问问自己修行得好不好?是否走了错误的路?要修改什么?要弥补什么?并按照师父的指导,进行修改而使修行得到成熟。若师父和弟子之间没有好好进行检证,修行者就有可能对参禅感到没滋味或者走入岐路,所以检证是非常重要的。

  印可就是检证修行者是否得到觉悟?并认定和被认定觉悟的修行之最后过程。修行者打破话头时,善知识检证其境界,如果修行者觉悟的话,就对此认可、点头。

  在禅门,印证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就好比画龙点睛的瞬间般。禅之所以重视最后的点头,是因为某位修行者开悟时,没有确认其修行者开悟的客观标准。换句话说,是真的觉悟还是错误的觉悟?并没有明确的准绳,所以有时人们错觉自己已开悟;有时在修行中执着小小的知见而中断修行;有时也会有陷入岐路的错觉道人。

  因此即使确信自己已开悟,也要被印可并确认是否真的还是假的。要不然出现似是而非的道人,会发生令人走错误路的不幸局面,这实在是该警戒又要警戒的事。

  那么应该从谁得到印可呢?佛陀用以心传心的方法传给迦叶尊者的法,如不熄灭的灯火般经过许多善知识继承到如今,这样的善知识称为本份宗师或本色宗师。祖师禅、看话禅保留着只有觉悟的人印可觉悟的境界而传法的传统,这样在荒凉的地上流着真理的水,大地成为蓝蓝的树林,终于锭开了灿烂的花朵。


  【看話禪 | 检证和印可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看一看达摩祖师以来通过上堂开示和祖师禅的问答,知晓修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也可以从中知道检证和印可是普遍的程序。看话禅的修持是经过发心、参问、参究、勘辨、印可的过程,继承祖师禅精神的看话禅也经过同样的过程。

  发心是指一定要觉悟脱离一切烦恼而成为大自由人的迫切渴望,所以发心可以说是修禅的出发点,要始终如一承继的生命线,也是达成目标的原动力。

  参问是指发心后去找善知识请求指导,又称为“请问”。面对修行者的提问,善知识通过许多机缘显现心,其具体的方法有说法和问答。在说法和问答的过程中,修行者以语言为媒介来悟心。依情况,通过喝和棒以及其它直接的行为,激发出本来面目。修行者在与善知识的问答过程中,如果符合机缘就开悟,这叫“言下便悟”,殊胜的上根器就属于这种情况。

  修行者在参问善知识的过程中,若无法言下便悟,就会陷入疑问和混乱之中。这时对善知识提出的话头怀有疑心,继续参究下去,这一过程叫参究。觉得与第一个善知识没有因缘的修行者,为解决疑问和混乱去找另外的善知识而行脚;要不然和善知识一起精进,为解决心胸闷压的问题而拼命。

  勘辨是指善知识正确判别修行者开悟的程度和状态。修行者开悟,就去找善知识请求印可,这时善知识提出许多问题,来确认修行者的开悟是否完整,这叫勘辨。

  如果通过勘辨的严格程序,确认修行者打破话头开悟,那善知识就予以印可。从善知识得到印可的话,修行者自己也没有一点疑惑地廓彻大悟了。但是修行者从善知识得不到印可的话,还要继续参话头,这些过程持续到终于瞬间大悟为止。


  【看話禪 | 如何自己检证修行的程度?】

  原则上要从善知识得到检证,但是情况不允许的话,可以按照祖师语录的标准来检证自己的修行程度。这时不能隐瞒自己,应对自己的修行冷静地判断。只要这种心态坚定,就可以按照祖师语录来检证自己的修行好坏和深浅。

  太古禅师和西山禅师的修行检证法

  西山禅师在《禅家龟鉴》中,以太古禅师的修行方法为基础,提出了日常生活里检证修行的方法。这是在日常生活里,正确知道自己修行程度的非常卓越的自己检证法。如果修行者为提高自己的修行,以它为检证标准,天天检查自己的修行,就会有很大的助益。

  ① 还知四恩深厚吗?
  (四恩是指父母,国家,老师,施主的恩惠)
  ② 还知地水火风四大,念念衰朽吗?
  ③ 还知人命在呼吸间吗?
  ④ 还知未能生逢佛世或祖师住世,亦或擦身而过吗?
  ⑤ 还知悉闻无上法,未生希有心吗?
  ⑥ 不离僧堂守节吗?
  ⑦ 不与邻单杂话吗?
  ⑧ 切忌鼓扇是非。
  ⑨ 话头十二时中明明不昧吗?
  ⑩ 与人对话时,亦能不断话头吗?
  ? 见闻觉知时,仍能和话头打成一片吗?
  ? 反观自己,是否捉住佛陀与祖师呢?
  ? 今生决定续佛慧命吗?
  ? 起坐舒适时,还思地狱之苦吗?
  ? 此一报身,定脱轮回吗?
  ? 能八风不动吗?
  ? 还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吗?

  除了西山法师介绍的检证事项以外,太古禅师另加了下面的事项。

  ① 上中下座,互相恭敬。
  ② 不见他过不说他非。

  此外,希望自己检证以下的事项。

  ① 正见正确坚定吗?
  ② 修行和生活一致吗?
  ③ 对话头的信念日益增长吗?
  ④ 对物质的欲望得到调伏吗?
  ⑤ 立了廓彻大悟并济度众生的愿力吗?
  ⑥ 无论结制还是解制都好好守戒吗?
  ⑦ 是非心和胜负心是否越来越减少?


  【第二章 觉悟的世界】
  【看話禪 | 觉悟是什么?觉悟的话会展开什么样的世界?】

  参破话头觉悟的话,就像梦里睡醒一样,也像天上百千个太阳照亮一样。其世界如虚空般,无限大、无限量。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平等,没有优劣、没有贵贱、没有是非,只有存在没有对立和矛盾以及斗争的和平世界而已。此外,一切存在统一为一个,为别人的成为为自己的,为自己的成为为别人的。

  觉悟了,就成为自主、自律、主动、积极,对我和别人无限慈爱;对一切顺逆境界自由自在的大自由人。这一现象无法用言语说明,也无法用文字说明,这好比自己亲自喝了水,才知道其冷热的道理。

  尽管如此,觉悟并不是意味着别有天地,这只是现在当下历历活着的生活面貌而已,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若说出来的话,就像在肉上割伤一样。这是赵州禅师所说的那样喝一杯茶,没有再加或得到的。其本身已经是完好无损的,所以不可得、不可说。

  觉悟了就明亮起来,没有一丝疑心,清清楚楚看到去哪儿?做什么?等要走的路,所以不感到不安或者彷徨,行住坐卧都显现出完善的生活面貌。此外,独自脱离一切束缚,不被任何处依存,这叫“独脱无为”。因为没有依存处,所以不执着,因为不执着,所以精神上住在寂静安定的状态。

  大慧禅师的师父圆悟克勤禅师说,彻底证得无心无念的本来面目,才是正觉,这无心无念的境界就是见性成佛。

  觉悟的人如虚空般,任何事物都无法禁闭他。觉悟者不被凡夫或圣人束缚,随时随地都自由自在。觉悟是大自由,不受任何境界的束缚。觉悟者是内心悠闲,无事挂心的道人,即时身逢万事,也不为所动。尽管如此,不能认为道人是置身在世界外,无事闲游的神仙;而是觉悟者以清闲的心、无事挂心地绵密、清楚地处理好一切事而已。

  此外通过话头的觉悟,不分出家在家,也不分男女。这一禅法里一切无差别,都会自然相通。因为一切众生本来佛,所以接触到展现本来面目的机缘的瞬间就开悟了。


  【看話禪 | 烦恼即菩提是什么?】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心本来不被污染或消失,所以不是另外有烦恼;只是分了主观和客观,引发“知解”,所以看起来另外有烦恼和智慧、生死和涅盘。

  迷惑的众生分我和对象,所以相对。正因如此而将一切视为两个,不是一个。由于分两个,而生看、想、行动,因此有了对立、纠纷、斗争、战争。

  如果觉悟知解是缘起和无我,就知道生死和涅盘、烦恼和智慧不二,实现平等自由的生活即解脱。这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续传灯录》第22卷

  修行之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阶段,开悟以后,再显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就好比烦恼和智慧、生死和涅盘不二的道理一样。

  【实现“烦恼即菩提”】

  实证觉悟者是佛陀,佛陀是我们的心。因为心和佛陀无不一样,所以心就是佛陀,没有离开心的固定的佛陀。黄檗禅师在《传心法要》里对“烦恼即菩提”,“迷惑即觉悟”说:

  云,今正妄念起时,佛在何处。师云,汝今觉妄起时,觉正是佛。可中若无妄念佛亦无。何故如此。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文殊才起佛见,便贬向二铁围山。《传心法要》

  黄檗禅师说“觉妄起时,觉证是佛”,迷惑和觉悟不是另外存在。自觉迷惑的瞬间,就转为觉悟,所以不得作另外有迷惑和觉悟的见解。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烦恼就是觉悟,世上一切事和作用都是佛陀的模样,不是另外有烦恼。发另外有的知解的瞬间就有痛苦,要知道这一道理。


  【看話禪 | 觉悟的话不执着于逆顺境界的原因】

  觉悟是不被逆境界、顺境界、善境界、恶境界、寂静的境界、吵闹的境界等任何境界束缚的自由境界。觉悟者不住于任何处,也不执着于任何处;不管做什么,在哪儿,都自由堂堂凛凛,连死亡也对他无可奈何。

  达摩大师说:“若从圣入凡,示现种种杂类等,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他不得,圣成久矣。”。

  宏智正觉禅师(1091~1157)对这境界说:

  巍巍堂堂,磊磊落落,开处刺头,稳处下脚。《宏智广录》卷2

  觉悟者对任何境界都无拘无束,没有对境界起差别,不管哪儿依然一步一步走。不管寂静、吵闹或痛苦、和平,纵横驰骋,毫无障碍,自由自在。在充斥烦恼的吵吵闹闹的市场里,显现出佛陀的家风。

  相反,如果介入分别逆顺境界的心,则种种障碍将无限生起,所以可以将从逆顺境界自由不自由,作为检证的标准。不执着于逆顺的原因是~因为逆境界和顺境界的相对世界不二。觉悟者因为住于不二的境界,所以对从痛苦和快乐、喜欢和厌恶、善和恶,皆能自由自在。

  好、坏的事不是另外有,而是随心所起,随心而悟。觉悟者因为停止是非分别的心理作用,所以对逆顺自在。因此觉悟的世界没有逆境界和顺境界的区别,无论什么境界,都和我的心成为一体,来去自由,没有固定的窝,不管住哪儿没有一点痕迹。

  圆悟禅师在《碧岩录》87则,说这种境界,是~

  明眼汉没窠臼,有时,孤峰顶上草漫漫,有时,闹市里头赤洒洒。《碧岩录》87则〈垂示〉


  【看話禪 | 觉悟者如何教化众生?】

  释迦牟尼佛经过六年的苦行而开悟,在45年的时间和众生在一起,并引导众生走觉悟之路。佛陀这样的示现一生,正足以供我们参考~如何从生活中来觉悟。

  马祖禅师也在《古尊宿语录》援引《维摩经》说:“在于生死不为污行,在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

  看话禅因为站在烦恼即菩提,世间即出世间的信心上,所以在烦恼中,不被烦恼束缚,把它放回到佛陀处。在于世间,不被世间污染,在世间实践万行,进行教化活动。

  觉悟者的生活,不管在山里对待学人,还是在世间教化众生,都不成问题。像深山里若有清净的泉水,要喝水的人自然聚集一样,觉悟者对待来找的修行者,也在繁华的城市教化云集的大众。

  将寻找心的修行路程用图和颂表达的禅画叫“寻牛图”,这是将禅修行阶段比喻为牛和童子而画的,将寻找自性并达到觉悟的过程,分为十个阶段,所以又称为《十牛图》。

  十牛图的最后场面叫“入廛垂手”,是进去市场教化众生的意思。画的是一位修行者在拐杖上扛着大布袋,走入人间;在有些图上画着和小孩子说话的场面。大布袋是装着给众生福德的布袋,象征着佛教究竟的意义在于觉悟和济度众生。带着小瓢、扶杖,家家户户行化,成就佛道,实现佛国净土。虽然衣服被泥土弄脏,头发沾染了灰尘,仍以明亮的微笑,从早到晚在充斥灰尘的俗世生活里救渡众生。

  令人瞩目的是救渡的方法,也采用了禅法。如:老人对小孩子打招呼道:

  “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现在往哪里去?”,

  这是借用日常语言,让人看本来面目的如雷霹般的开示,若不像画里的小孩子,就难以理解开示。觉悟者随因缘自然走入救渡众生的路,按照众生的根器,示现本来面目。


  【看話禪 | 看话禅的社会价值和作用】

  看话禅树立的当时,正是中国社会遭到历史性的现实危机,宋朝被金朝打败,社会混乱、经济困难,老百姓陷入混沌和绝望之中。

  在这一时代的情况下,大慧宗杲禅师将看话禅体系化,教出家人和在家众一边过日常生活,一边参究话头的方法。大慧禅师为给受涂炭的老百姓鼓足勇气,并显示复兴国家的智慧,大大宣传了自由自在活泼泼的禅法。大慧禅师向打败战争而沉湎于失意的人们教禅,让他们丢掉我执和两边,以正确的价值观过生活。

  如今韩国社会也与看话禅树立的当时中国情况差不多一样,虽然物质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提高了,但精神文化的成熟度和修养的深度却停留在低水平中。此外,南北分裂的悲痛历史现况,以劳资、进步和保守等等为对立的社会,让我们更加痛苦。进而在地球村各地发生对立和矛盾,战争不停,这就是人类文明所遇到的现况。

  韩国佛教与日本、西藏、东南亚佛教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那就是禅。禅进入韩国,绵绵继承发展下来,所以韩国佛教与其它国家的佛教相比,更有深度的看法,即:保留最完善的传统祖师禅、看话禅的国家就是韩国。韩国佛教在禅思想和实参实修方面,拥有很大的价值,我们可以为此感到自豪。

  世界虽有许多国家、多种宗教,但无法解决理念和宗教、种族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反而使它更加恶化,这不是事实吗?但是佛教没有发动战争或者极端对立的历史。了解佛教的禅是互相平等、不对立纠纷的话,在这竞争无限、无限提高的时代,此禅法足以解决这些问题。

  向世界宣扬禅的价值,任何时代都重要,但现在非常恳切、紧迫。目前支撑我们生活的一切价值基础倒塌,以个人主义和欲望为表率的荒芜的精神文化,现在已无法给予我们任何现实安慰的保证以及瑰丽的未来,不是吗?超越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无限提高自己的本份,互相过好日子的中道缘起和禅体验,将成为人类文明的新替代方案。

  目前是~把人类的一切问题作为自己问题的出家、在家修行者,要发包括个人和时代的心,并走入禅修之路的时候了。首先出家、在家修行者,应通过参禅修持成为生活的榜样,进而广泛宣扬禅的价值,锭开禅思想和文化的灿烂花朵。

  禅的自由自在活泼泼的气魄,向社会所有成员传递,为人们的心变得和平、智能、自由作出贡献。

  让我们好好看一下目前的这一瞬间,在这没有模样、痕迹,就只是瞧着这活泼泼、运作的这颗心。

  让我们正视自己。

  我们本来是佛。


  【坐禅法】
  【看話禪 | 坐禅法】

  坐禅时,安静清净的地方为宜。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不过于执着场所或环境的心态。达摩禅师说:“往外打断一切因缘,往内没有气喘吁吁,心如墙壁般,才进入道。”。

  六祖慧能禅师在《六祖坦经》里说“对外部一切境界心不动摇的,叫坐,往内看本来性品不头昏,叫禅。”,这真是祖师们的殊胜教导。

  坐禅时,首先要立大愿。

  “对正法的信心坚定不移,永远不退。我脱离生死轮回,一定要觉悟本来面目,一定要继承佛陀的慧命,济度一切众生。”。

  以这样的愿力为粮食,坐禅时放下一切因缘,要绵密参究话头。

  1.坐禅的方法有结跏趺坐和半跏趺坐
  结跏趺坐是把右腿放在左大腿上,把左腿放在右大腿上的姿势。这时把两只腿深深地放在大腿上,姿势才稳定,并可以长时间坐禅。
  半跏趺坐是坐在坐垫上,把左腿放在右腿上(吉祥坐),或者把右腿放在左腿上(降魔坐)。

  2.自然地伸直腰,放松双肩膀。把两只耳朵和肩膀成为一直线,把鼻子和肚脐成为垂直线。

  3.吉祥坐时,将右手掌自然地放在左脚上丹田前,将左手放在其上面。将两只大拇指轻轻地接触(法界定印)。降魔坐时,跟上述的相反。

  4.将嘴巴和牙齿放松并轻轻地闭上,卷起舌头来,将舌面的下部触在鄂上。眼睛半开,不得瞪眼睛,也不能闭眼睛,自然地好像没有头部一样,视线放在1~2米前的地面。

  5.不得过食,稍微不足为宜。松弛腰带,尽量少说话,放松一切的紧张。

  6.呼吸要自然。稍微深吸气,慢慢呼气,不要过于注意,而只顾参话头。

  7.应以身心都献给话头的心态,与话头成为一体。坐禅坐得好不好的想法都是妄想,所以应努力只参究话头。应恳切老实,不得发速效心或懈怠心。

  8.警策-坐禅时打瞌睡或不集中精神而姿势乱的话,用香板(竹蓖)来警策学者。警策是帮助修行的文殊菩萨的教导。施警策时,把香板轻轻地放在对方的右肩膀上,轻轻地按一下,这样告诉对方即将施警策。那么受警策的人睡醒合掌把头稍微向左倾,用肩膀接受警策。受警策之后也合掌表示感谢,然后再恢复原来的姿势。

  9.基本上坐禅时间为50分钟,跑香为10分钟,但不用过于受到时间的拘束。所谓的跑香,就是在休息的时间于禅房内外慢慢步行,放松腿的。跑香时也不能放下话头。

  坐禅时采用上述的方法,详细的事项请跟有经验的人学习。

  【资料来源:大韩佛教曹溪宗网站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高麗 知訥撰

  普照知訥禪師顶相画(1158-1210年)

  三界熱惱,猶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長苦。欲免輪迴,莫若求佛。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遠覓?不離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滅。真心如空,不斷不變。故云:百骸潰散,歸火歸風。一物長靈,蓋天蓋地。

  嗟夫!今之人迷來久矣。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遠推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煉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長坐不臥,一食卯齋,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砂作飯,只益自勞耳。但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觀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又云: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是知離此心外,無佛可成。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現在諸賢聖,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願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問:若言佛性現在此身,既在身中,不離凡夫,因何我今不見佛性?更為消釋,悉令開悟。

  答:在汝身中,汝自不見。汝於十二時,知饑知渴,知寒知熱,或瞋或喜,竟是何物?且色身是地水火風四緣所集,其質頑而無情,豈能見聞覺知?能見聞覺知者,必是汝佛性。故臨濟云:四大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只汝目前,歷歷孤明勿形段者,始解說法聽法。所謂勿形段者,是諸佛之法印,亦是汝本來心也。則佛性現在汝身,何假外求。汝若不信,略舉古聖入道因緣,令汝除疑,汝須諦信。

  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尊者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尊者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當為我說。尊者曰: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王聞心即開悟。

  又僧問歸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誠言,焉敢不信。師云:即汝是。僧云:如何保任?師云:一翳在眼,空花亂墜。其僧言下有省。

  上來所舉,古聖入道因緣,明白簡易,不妨省力,因此公案,若有信解處,即與古聖把手共行。

  問:汝言見性,若真見性,即是聖人,應現神通變化,與人有殊。何故今時,修心之輩,無有一人,發現神通變化耶?

  答:汝不得輕發狂言,不分邪正,是為迷倒之人。今時學道之人,口談真理,心生退屈,返墮無分之失者,皆汝所疑。學道而不知先後,說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見,不名修學。非唯自誤,兼亦誤他,其可不慎歟!

  夫入道多門,以要言之,不出頓悟、漸修兩門耳。雖曰頓悟頓修,是最上根機得入也。若推過去,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漸熏而來。至於今生,聞即發悟,一時頓畢。以實而論,是亦先悟後修之機也。則知此頓、漸兩門,是千聖軌轍也。從上諸聖,莫不先悟後修,因修乃證。

  所言神通變化,依悟而修,漸熏所現,非謂悟時,即發現也。如經云:理即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故圭峰深明先悟後修之義曰:識冰池而全水,借陽氣以熔消,悟凡夫而即佛,資法力以熏修。冰消則水流潤,方呈溉滌之功。妄盡則心虛通,應現通光之用。是知事上神通變化,非一日之能成,乃漸熏而發現也。況事上神通,於達人分上,猶為妖怪之事,亦是聖末邊事,雖或現之,不可要用。今時迷癡輩,妄謂一念悟時,即隨現無量妙用,神通變化,若作是解,所謂不知先後,亦不分本末也。既不知先後本末,欲求佛道,如將方木逗圓孔也,豈非大錯。既不知方便,故作懸崖之想,自生退屈,斷佛種性者,不為不多矣。既自未明,亦未信他,既有解悟處,見無神通者,乃生輕慢,欺賢誑聖,良可悲哉!

  問:汝言頓悟、漸修兩門,千聖軌轍也。悟既頓悟,何假漸修?修若漸修,何言頓悟?頓、漸二義,更為宣說,令絕餘疑。

  答:頓悟者,凡夫迷時,四大為身,妄想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靈知,是真佛也。心外覓佛,波波浪走。忽被善知識指爾入路,一念回光,見自本性。而此性地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即與諸佛分毫不殊,故云頓悟也。漸修者,頓悟本性,與佛無殊;無始習氣,難卒頓除。故依悟而修,漸熏功成,長養聖胎,久久成聖,故云漸修也。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諸根具足,與他無異,然其力未充,頗經歲月,方始成人。

  問:作何方便,一念回機,便悟自性?

  答:只汝自心,更作什麼方便。若作方便,更求解會,比如有人,不見自眼,以謂無眼,更欲求見。既是自眼,如何更見?若知不失,即為見眼,更無求見之心,豈有不見之想。自己靈知,亦復如是。既是自心,何更求會?若欲求會,便會不得。但知不會,是即見性。

  問:上上之人,聞即易會。中下之人,不無疑惑。更設方便,令迷者趣入。

  答:道不屬知不知,汝除卻將迷待悟之心,聽我言說。諸法如夢,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即此空寂靈知之心,是汝本來面目。亦是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天下善知識,密密相傳底法印也。若悟此心,真所謂不踐階梯,徑登佛地。步步超三界,歸家頓絕疑。便與人天為師,悲智相資,具足二利,堪受人天供養,日消萬兩黃金。汝若如是,真大丈夫,一生能事已畢矣。

  問:據吾分上,何者是空寂靈知之心耶?

  答:汝今問我者,是汝空寂靈知之心,何不返照,猶為外覓。我今據汝分上,直指本心,令汝便悟,汝須淨心聽我言說。

  從朝至暮,十二時中,或見或聞、或笑或語、或瞋或喜、或是或非,種種施為運轉,且道畢竟是誰,能恁麼運轉施為耶?若言色身運轉,何故有人一念命終,都未壞爛,即眼不得見、耳不能聞、鼻不辨香、舌不談論、身不動搖、手不執捉、足不運奔耶?是知能見聞動作,必是汝本心,不是汝色身也。況此色身,四大性空,如鏡中相,亦如水月,豈能了了常知,明明不昧,感而遂通,恒沙妙用也。故云: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門,令汝還源。汝還聞鴉鳴、雀噪之聲麼?

  曰:聞。
  曰:汝返聞汝聞性,還有許多聲麼?
  曰:到這裏,一切聲、一切分別,俱不可得。
  曰:奇哉!奇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我更問你:你道,到這裏一切聲、一切分別,總不可得。既不可得,當恁麼時,莫是虛空麼?
  曰:原來不空,明明不昧。
  曰:作麼生是不空之體?
  曰:亦無相貌,言之不可及。
  曰:此是諸佛諸祖壽命,更莫疑也。

  既無相貌,還有大小麼?既無大小,還有邊際麼?無邊際,故無內外。無內外,故無遠近。無遠近,故無彼此。無彼此,則無往來。無往來,則無生死。無生死,則無古今。無古今,則無迷悟。無迷悟,則無凡聖。無凡聖,則無染淨。無染淨,則無是非。無是非,則一切名言,俱不可得。既總無如是一切根境、一切妄念,乃至種種相貌、種種名言,俱不可得。此豈非本來空寂,本來無物也。然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不同無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靈知清淨心體。而此清淨空寂之心,是三世界諸佛勝淨明心,亦是眾生本源覺性。悟此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動解脫;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長劫輪迴。故云:迷一心而往六趣者,去也、動也;悟法界而復一心者,來也、靜也。雖迷悟之有殊,乃本源則一也。

  所以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而此空寂之心,在聖而不增,在凡而不減。故云:在聖智而不耀,隱凡心而不昧。既不增於聖,不少於凡,佛祖奚以異於人?而所以異於人者,能自護心念耳。汝若信得及,疑情頓息,立丈夫之名,發真正見解,親嘗其味,自到自肯之地,則是為修心人解悟處也。更無階級次第,故云頓也。如云:於信因中,契諸佛果德,分毫不殊,方成信也。

  問:既悟此理,更無階級,何假後修,漸熏漸成耶?

  答:悟後漸修之義,前已具說,而復疑情未釋,不妨重說。汝須淨心,諦聽!諦聽!

  凡夫無始曠大劫來,至於今日,流轉五道,生來死去,堅執我相,妄想顛倒,無明種習,久而成性。雖到今生,頓悟自性,本來空寂,與佛無殊,而此舊習,卒難除斷。故逢逆順境,瞋喜是非,熾然起滅,客塵煩惱,與前無異,若不於般若中著功力,焉能對治無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故云: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湧,理現念猶侵。又杲禪師云:往往利根之輩,不費多力,打發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輪迴。則豈可以一期所悟,便撥置後修耶!

  故悟後常須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隨之,損之又損,以至無為,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識,悟後牧牛行是也。雖有後修,已先頓悟,妄念本空,心性本淨,於惡斷,斷而無斷;於善修,修而無修。此乃真修真斷矣。故云: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

  圭峰總判先悟後修之義云:頓悟此性,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與佛無殊,依此而修者,是名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也。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磨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

  則頓悟漸修之義,如車二輪,闕一不可。

  或者,不知善惡性空,堅坐不動,捺伏身心,如石壓草,以為修心,是大惑矣。故云:聲聞心心斷惑,能斷之心是賊,但諦觀殺盜淫妄,從性而起,起即無起,當處便寂,何須更斷。所以云:不怕念起,唯恐覺遲。又云: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故悟人分上,雖有客塵煩惱,俱成醍醐。但照惑無本,空花三界,如風捲煙;幻化六塵,如湯消冰。若能如是,念念修習,不忘照顧,定慧等持。則愛惡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煩惱盡時,生死即絕。若微細流注永斷,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現千百億化身,於十方國中,赴應應機,似月現九霄,影分萬水,應用無窮,度有緣眾生,快樂無憂,名之為大覺世尊。

  問:後修門中,定慧等持之義,實未明瞭。更為宣說,委示開迷,引入解脫之門。

  答:若謂法義,入理千門,莫非定慧。取其綱要,則但自性上體用二義,前所謂空寂靈知是也。定是體,慧是用也。即體之用故,慧不離定;即用之體故,定不離慧。定即慧故,寂而常知;慧即定故,知而常寂。如曹溪云: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若悟如是,任運寂知,遮照無二,則是為頓門箇者雙修定慧也。若言先以寂寂,治於緣慮;後以惺惺,治於昏住。先後對治,均調昏亂,以入於靜者,是為漸門劣機所行也。雖云惺寂等持,未免取靜為行,則豈為了事人,不離本寂本知,任運雙修者哉!故曹溪云: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是迷人。

  即達人分上,定慧等持之義,不落功用。原自無為,更無特地時節。見色聞聲時但伊麼,著衣吃飯時但伊麼,屙屎送尿時但伊麼,對人接話時但伊麼;乃至行住坐臥,或語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時中,一一如是。似虛舟駕浪,隨高隨下;如流水轉山,遇曲遇直,而心心無知。今日騰騰任運,明日任運騰騰。隨順眾緣,無障無礙。於善於惡,不斷不修。質直無偽,視聽尋常。則絕一塵而作對,何勞遣蕩之功;無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緣之力。

  然障濃習重,觀劣心浮,無明之力大,般若之力小。於善惡境界,未免被動靜互換,心不恬淡者,不無忘緣遣蕩功夫矣。如云:六根攝境,心不隨緣謂之定;心境俱空,照鑒無惑謂之慧。此雖隨相門定慧,漸門劣機所行,然在對治門中不可無也。若掉舉熾盛,先以定門,稱理攝散,心不隨緣,契乎本寂;若昏沈尤多,則次以慧門,擇法觀空,照鑒無惑,契乎本知。以定治乎亂想,以慧治乎無記,動靜相亡,對治功終。則對境而念念歸宗,遇緣而心心契道,任運雙修,方為無事人。若如是,則真可謂定慧等持,明見佛性者也。

  問:據汝所判,悟後修門中定慧等持之義有二種,一自性定慧,二隨相定慧。自性門則曰任運寂知,原自無為,絕一塵而作對,何勞遣蕩之功;無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緣之力。判云:此是頓門箇者不離自性,定慧等持也。隨相門則曰稱理攝散,擇法觀空,均調昏亂,以入無為。判云:此是漸門,劣機所行也。而兩門定慧,不無疑焉。若有一人所行也,為復先依自性門定慧雙修,然後更用隨相門對治之功耶?為復先依隨相門均調昏亂,然後以入自性門耶?若先依自性定慧,則任運寂知,更無對治之功,何須更取隨相門定慧耶?如將皓玉,雕文喪德。若先以隨相門定慧,對治功成,然後趣於自性門,則宛是漸門中劣機,悟前漸熏也。豈云頓門箇者,先悟後修,用無功之功也。若一時頓悟前後,則二門定慧,頓漸有異,如何一時並行也?則頓門箇者,依自性門,任運亡功;漸門劣機,趣隨相門,對治勞功。二門之機,頓漸不同,優劣皎然。云何先悟後修門中並釋兩種耶?請為通會,令絕疑情。

  答:所釋皎然,汝自生疑,隨言生解,轉生疑惑,得意忘言,不勞致詰。若就兩門,各判所行,則修自性定慧者,此是頓門。用無功之功,並運雙寂,自修自性,自成佛道者也。修隨相門定慧者,此是未悟前,漸門劣機,用對治之功,心心斷惑,取靜為行者。而此二門所行,頓漸各異,不可參亂也。

  然悟後修門中,兼論隨相門中對治者,非全取漸機所行也。取其方便,假道托宿而已。何故?於此頓門,亦有機勝者,亦有機劣者,不可一例判其行李也。若煩惱淡薄,身心輕安,於善離善,於惡離惡,不動八風,寂然三受者,依自性定慧,任運雙修,天真無作,動靜常禪,成就自然之理,何假隨相門對治之義也。無病不求藥。

  雖先頓悟,煩惱濃厚,習氣堅重,對境而念念生情,遇緣而心心作對,被他昏亂死殺,昧卻寂知常然者,即借隨相門定慧,不忘對治,均調昏亂,以入無為,即其宜矣。雖借對治功夫,暫調習氣,以先頓悟,心性本淨,煩惱本空故,即不落漸門劣機污染修也。何者?修在悟前,則雖用功不忘,念念熏修,著著生疑,未能無礙。如有一物,礙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現在前。日久月深,對治功熟,則身心客塵,恰似輕安。雖復輕安,疑根未斷,如石壓草,猶於生死界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悟人分上,雖有對治方便,念念無疑,不落污染,日久月深,自然契合天真妙性,任運寂知。念念攀緣一切境,心心永斷諸煩惱。不離自性,定慧等持,成就無上菩提。與前機勝更無差別。則隨相門定慧,雖是漸機所行,於悟人分上,可謂點鐵成金。若知如是,則豈於二門定慧有先後次第二見之疑乎?

  願諸修道之人,研味此語,更莫狐疑,自生退屈。若具丈夫之志,求無上菩提者,捨此奚以哉!切莫執文,直須了義,一一消歸自己,契合本宗,則無師之智,自然現前,天真之理,了然不味,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而此妙旨,雖是諸人分上,若非夙植般若種智,大乘根器者,不能一念而生正信。豈徒不信,亦乃謗讟,反招無間者,比比有之。雖不信受,一經於耳,暫時結緣,其功厥德,不可稱量。如《唯心訣》云:聞而不信,尚結佛種之因。況聞而信,學而成,守護不忘者,其功德豈能度量!

  追念過去輪迴之業,不知其幾千劫,隨黑暗入無間,受種種苦,又不知其幾何。而欲求佛道,不逢善友,長劫沈淪,冥冥無覺,造諸惡業,時或一思,不覺長吁,其可放緩,再受前殃?又不知誰復使我今值人生,為萬物之靈,不昧修真之路,實謂盲龜遇木,纖芥投針,其為慶幸,曷勝道哉!我今若自退屈,或生懈怠,而恒常望後,須臾失命,退墮惡趣,受諸苦痛之時,雖欲願聞一句佛法,信解受持,欲免辛酸,豈可復得乎?及到臨危,悔無所益。

  願諸修道之人,莫生放逸,莫著貪淫,如救頭然,不忘照顧。無常迅速,身如朝露,命若西光,今日雖存,明亦難保。切須在意!切須在意!

  且憑世間有為之善,亦可免三途苦輪,於天上人間,得殊勝果報,受諸快樂。況此最上乘甚深法門,暫時生信,所成功德,不可以比喻說其少分。如經云:若人以三千大千世間七寶,布施供養爾所世界眾生,皆得充滿。又教化爾所世界一切眾生,令得四果,其功德無量無邊。不如一食頃,正思此法,所獲功德。是知我此法門,最尊最貴,於諸功德,比況不及。故經云:一念淨心是道場,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願諸修道之人,研味此語,切須在意。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今若不修,萬劫差違。今若強修難修之行,漸得不難,功行自進。

  嗟夫!今時人,饑逢王膳,不知下口;病遇醫王,不知服藥。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且世間有為之事,其狀可見,其功可驗,人得一事,歎其希有。我此心宗,無形可觀,無狀可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天魔外道,譭謗無門;釋梵諸天,稱讚不及。況凡夫淺識之流,其能仿佛?

  悲夫!井蛙焉知滄海之闊,野干何能獅子之吼?故知末法世中,聞此法門,生希有想,信解受持者,已於無量劫中,承事諸聖,植諸善根,深結般若正因,最上根性也。故《金剛經》云:於此章句,能生信心者,當知是人已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又云: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願諸求道之人,莫生怯弱,須發勇猛之心,宿劫善因,未可知也。若不信殊勝,甘為下劣,生艱阻之想,今不修之,則縱有宿世善根,今斷之故,彌在其難,輾轉過矣。今既到寶所,不可空手而還。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請須慎之!豈有智者,知其寶所,反不求之,長怨孤貧。若欲獲寶,放下皮囊。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知訥禪師撰


  编辑:释崇和(云门和)







Copyright © 2021·直指堂 出品 ZenMonk.cn